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资源丰富的非遗大市,共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个、省级131个。
面对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等结构性张力,金华法院充分发挥好法治解决价值冲突、平衡不同法益的作用,织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网。
坚持善意文明司法,守护金华火腿这方千年瑰宝
今年年初,浙江雪舫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飘着火腿独有的咸香。65岁的吴荣仁仰头望着新挂上的火腿,盐霜正顺着肌理慢慢渗入。他希望趁着春节前夕的销售能还上第一笔债。
原来,12年前那场担保链风暴,让守着雪舫工贸掌舵人吴荣仁夫妇背上沉重债务。卖房卖车,四处举债,家里有一个算一个,都被吴荣仁拉去作担保。
“就像腌火腿不能缺了盐,做人不能缺了信。”吴荣仁总这么说。可账本上的数字越滚越大,直到2024年9月,“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压下来了——债权人潘某向东阳法院申请对雪舫工贸破产清算。
东阳法院依法裁定受理潘某对雪舫工贸的破产清算申请,承办法官顾悦婷第一次联系吴荣仁时,后者表现出了极大抵触,“决不能破产!这是我一辈子的心血”。虽然雪舫工贸早已资不抵债,但法院调查发现,十年来债权人起诉的竟不足一成,倒像街坊邻居都默契地给这家企业留了活路。
雪舫工贸承载“中国名牌”等殊荣,多年来以匠心守护非遗技艺,是家喻户晓的金华火腿代表。贸然清算,损失巨大。
转机出现在那年霜降。法官带着“破产和解”的新主意找上门,吴荣仁听得直愣神:“还债还能商量着来?”原来只要债主们点头,这家中华老字号企业就能化解债务危机。
腊月里,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如期召开,108家债权人出席会议,94%的债权人选择支持和解协议。吴家人心里重燃希望。
在守护金华火腿特色品牌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金华法院坚持打防并举、精准发力。比如,“金字”商标作为“中国驰名商标”,承载着金华火腿行业的核心商誉。针对部分经营主体擅自使用“金字”等近似标识的行为,金华中院严格依据商标法,作出多起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判决,以司法裁判明确对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红线。同时,组织金华火腿协会参加以“地理标志保护”为主题的浙知论坛,助力火腿行业用法治方式化解经营发展风险,推动“金字招牌”在法治轨道上焕发光彩。
用好“预重整+重整”模式,助力“婺州举岩”迎来新生
4月的婺城区罗店镇鹿田村,茶山连绵,嫩芽吐翠。采茶工人手指翻飞,摘下今春的第一捧“绿叶子”。这里是“婺州举岩”茶的原产地,这项传承千年的制茶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直到2004年,茶人潘金土带领团队一点点复原古法,才让它重焕生机。2010年,“婺州举岩”被评为“中华文化名茶”;2022年,“婺州举岩”绿茶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作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主要保护单位,浙江采云间茶叶有限公司却因担保链问题陷入债务危机。如果企业倒了,不仅近百名员工的生计受影响,更可能让这项刚“复活”的古老技艺再次面临断代风险。
面对困境,潘金土不愿放弃。他找到法院,希望能找到一条既能化解债务、又能保住非遗的路。
婺城法院接手案件后发现,如果企业直接破产重整,厂房、设备或许能变现,但那些无形的文化遗产,比如“婺州举岩”的制作技艺、品牌价值、近百项商标,很可能就此消散。
“企业可以重整,但非遗不能‘清零’。”承办法官刘敬礼说。法院最终决定采用“预重整+重整”的模式,先稳住企业,再想办法“治病”。
法院在梳理企业情况时发现,这家公司最值钱的不是厂房设备,而是它传承的非遗手艺和金字招牌。针对这一情况,法院没有走老路简单估算资产价值,而是指导管理人精挑细选评估机构,花了整整8个月,用收益法深入分析行业前景,最终形成了一份41页的详细报告。这份报告就像给企业的无形资产做了个“精准体检”,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如果只看厂房设备,这家企业可能不值那么多钱,但对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才是真正的‘金矿’。”金华中院民四庭庭长黄玉强说。
经过多方协调,当地国企婺城区城乡建设投资集团和一家茶企联合出手,以8000万元竞得预重整投资人资格。2023年12月,重整计划正式通过,企业“活”了下来,茶香得以延续。
正如金华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鲍大兵所说:“破产审判不只是算经济账,更要算文化账。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很难找回来了。”
近年来,金华法院依托破产审判司法救治功能,聚焦义乌丹溪酒业等非遗传承企业,构建起“自行重组先行、预重整程序衔接、司法重整支持”的全链条重整模式,尤其注重从前端源头化解非遗企业经营风险。2022年以来,金华法院累计受理预重整案件35件,成功27件,案件受理数和成功数均居全省第一,为非遗企业筑牢“司法挽救”防线。
法治“邂逅”非遗,让非遗普法走新更走心
在磐安,毗邻榉溪孔氏家庙的盘山法庭,每天都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法治故事。榉溪孔氏家庙作为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儒家思想氛围浓厚,而婺州南孔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道德规范与价值理念,更是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婺州孔子文化周在榉溪村热闹开启,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20名海外留学生也来到这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磐安法院的干警和留学生围坐在四合院,在茶香与墨韵中分享着法护非遗的感受。
法院干警小孔现场展开普法课堂:“大家体验的茶艺、书法这些,可都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咱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是用法律守护这些文明基因,让千年传承有了法治护航。”
与此同时,借着文化周的热闹劲儿,磐安法院在街边巷口设立了法治宣讲点。干警拿着精心制作的宣传册,向路过的村民和游客发放并答疑解惑,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近年来,盘山法庭将儒家“德法并治”思想嵌入基层治理实践,深挖榉溪南孔文化资源,融合孔氏“礼治”思想与新时代法治精神,打造法治宣传中心,开展了一场又一场法治宣传活动。现在,盘山法庭的诉讼案件连年下降,“无讼村居”的画卷在儒学浸润中徐徐铺展。
在浦江郑宅,浦东法庭从“江南第一家”的孝义文化中挖掘家风底蕴,推动“好家风评价体系”纳入村规民约。在义乌义亭的红糖工坊、永康芝英的五金匠铺、东阳六石的木雕小镇,时时处处闪耀着法官普法的身影、法庭解纷的举措、法治全程护航的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独特文化特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社会价值,需要用司法手段保护、传承、发展好非遗文化。”金华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叶向阳表示,“下一步,金华法院将注入更多法治力量,加大保护、宣传力度,为非遗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守住文化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