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法院:聚焦适老型诉讼服务,绘就社会共治“同心圆”

近年来,仙居法院积极融入县综治中心建设,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针对老年人参与诉讼过程中面临的“痛点”“堵点”问题,从诉前、立案、调解等全流程出发,通过整合专业力量,构建起“一站式”涉老矛盾纠纷化解和便民服务平台,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司法动能,绘就社会共治“同心圆”。

全流程服务嵌入:

让老年群体“少跑腿、快解纷”

“李大爷,您别着急,我们都上门来了,可以慢慢说。”近日,仙居县综治中心调解员轻声安慰着情绪激动的老人,同时握住了他微微颤抖的双手。站在一旁的仙居法院巾帼志愿团队法官已经打开了随身携带的调查记录本,准备详细记录老人的诉求。

不久前,年逾六旬的李大爷为补贴家用,在仙居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做工。不幸的是他因工受伤导致肋骨骨折,医疗费用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而赔偿事宜却因责任认定分歧、用工方推诿扯皮迟迟未决。与此同时,李大爷的子女都在邻县打工,行动不便的老人不得不独自承担起维权的重担。

在社区工作人员反映这一情况后,仙居法院巾帼志愿团队立即开展行动,提前介入案件调解,法官与治理中心调解员勘察现场、核实证据,并主动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通过创新推出的“调解+立案+司法确认”一站式服务模式,最终在现场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同步完成司法确认程序。

在仙居县,为老年当事人提供上门服务的情况并非个例。仙居法院立案庭成立了巾帼志愿团队,将司法力量前移,完善涉老纠纷预警、排查、调解机制,指导人民调解员、村社干部等组成化解队伍。团队会根据老年人生活经历、行为能力等,制定调解方案,推行“法官提前介入+调解员协同调解”工作机制。2025年以来,已为老年当事人提供上门调解服务20余次,提供立案服务30余次。

全周期跟踪机制:

从“案结”到“事了”的深度守护

一起发生在2015年的涉老借贷纠纷,展现了全周期跟踪工作机制的实际成效。该案中,王某向张某借款10000元后长期未还。在张某求助下,巾帼志愿团队通过“上门调解+现场督促+跟踪回访”的闭环服务,不仅促成双方达成“当日付利息2000元、分阶段还本金”的调解协议,更在今年4月16日回访发现履行障碍时,当场联系义务人王某还款,最终促成履行。

这起纠纷的妥善化解,正是仙居法院联合县综治中心构建“全周期权益保障工作机制”的缩影。为避免“调解协议空兑现”,该院实施“每月一访、每访必实”履行台账制度,要求巾帼志愿团队对每起调解成功的涉老案件建立详细的专属台账,明确记录履行节点、回访时间和责任人员等信息。同时,为防止被告转移财产导致“胜诉却执行难”,在立案阶段就对涉老案件实行全类型保全引导,辅助老年原告决策。并组建保全快速审查团队,对老年人追索赡养费、医疗费等案件,实行48小时保全审查机制,确保快速审查、快速裁定、快速执行。

自今年1月机制运行以来,当地涉老纠纷平均处理周期从47天缩短至32天,老年人申请强制执行率下降21.3%,而“调解后跟踪率”“回访覆盖率”均达100%,涉老案件自动履行率提升至47.83%,同比增加14.92%。

智慧立案双引擎

诉讼服务“指尖办”

在县综治中心志愿服务岗前,总会排着一些戴着老花镜的银发族。“我不懂法,根本写不来诉状,还好对着机器选项打钩就行。”当事人老李边说边在智慧终端上操作,不到十分钟,一份格式规范、要素齐全的诉状从终端打印出来。

仙居法院在县综治中心架起“智慧立案双引擎”,配套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一方面,通过升级诉讼服务自助终端设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全流程、智能化”的诉讼服务新模式。自助终端搭载要素式起诉状辅助系统,提供“问答式要素填写”与“识别扫描转换”双模式。当事人只需根据系统提示,以选择题形式逐项确认案件信息,系统即可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起诉状。对于已经准备好传统起诉状但格式不符合要求的当事人,也可通过终端扫描识别功能,提取关键信息,一键生成要素式起诉状,大幅缩短文书撰写时间,降低诉讼门槛。

另一方面,仙居法院在县综治中心设置了志愿服务岗,并开通老年人权益保障绿色通道。志愿服务岗为当事人梳理案件关键信息,根据案件类型提供对应的起诉状模板。而绿色通道则重点保障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紧急需求,针对人身安全保护令实行24小时快速响应机制,构建起预防性司法保护体系,实现从“事后救济”向“事前防护”的司法理念转变。自今年4月自助终端投入使用以来,已为当事人生成要素式起诉状55份,志愿者引导填写起诉状60人次。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将持续优化适老司法服务,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法治阳光下安享晚年。”仙居法院立案庭庭长郭奕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