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对53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金额1.44亿元 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宣传周启动

“世界知识产权日”即将到来,4月17日,浙江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宣传周活动在衢州拉开序幕。启动仪式上,省高院发布2024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分析报告和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并以三场典型案例宣讲,展示浙江法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创新实践和重要成果。

据省高院副院长许惠春介绍,去年全省法院共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6265件,同比上升24.54%;审结31576件,同比上升4.59%。全年依法判决赔偿总额为7.61亿元,平均判赔额9.83万元,其中判赔额超过100万元的案件共114件。针对知识产权领域的恶意、严重侵权行为,全年适用惩罚性赔偿案件53件,是2023年的1.9倍,总金额1.44亿元。

此外,全省法院依法审理涉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典型案例,探索完善数据权益保护路径,促进算法运用向上向善,推动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如在审理涉“奥特曼”动漫形象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浙江法院在没有既有裁判规则可借鉴领域,准确划清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边界,同时对大数据模型训练行为是否构成合理使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健康规范发展起到重要指导和示范效应。

浙江处在对外开放前沿,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司法审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泰国知名能量饮料品牌在跨境经营时,因泰国公司未能在我国商标确权程序中成功维护自身注册商标,导致其商业标识被他人全面模仿并陷入纠纷。二审法院全面审查了涉案商业标识的境内知名度证据,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境外商誉对境内消费者认知的影响,准确把握反不正当竞争法立法精神,以被诉侵权人存在明显攀附意图和全面攀附行为反推知名度,对泰国权利人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予以保护,增强了外商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信心,也为司法实践中认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的“有一定影响”的商业标识提供了更全面、合理的考量维度和裁判指引。据了解,2024年,全省法院共新收涉外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832件,同比上升4.92%,其中超过98%的案件原告为外方当事人,大部分当事人的诉请获得全部或部分支持。

记者了解到,宣传周期间,全省法院将围绕“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展示浙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