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获假冒光纤模块保卫政府数字安全,破获“货标分离”侵权案护航企业出海……11月27日,省质量标准和知识产权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2025年全省“双打护企”百日执法行动成果发布会,通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情况。
记者从会上获悉,这是省质量标准和知识产权强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省市场监管局、公安厅、农业农村厅等15个成员单位,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全省“双打护企”百日执法行动。今年7月以来,各成员单位协同作战,组织实施“铁拳”“剑网”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聚焦直播电商、网络平台等重点领域,紧盯劣质低价、恶意竞争、欺骗误导消费者等违法行为,全省累计查处各类侵权假冒违法案件10805件,涉案金额3.61亿元。
在安吉,市场监管局根据审计部门提供的线索,查处一起在信息化项目中使用假冒“华为”光纤模块的案件,所涉产品已经安装在全县多个行政村的设备中,执法人员通过电子取证、凌晨更换、分批查扣等方式,历时半个月,完成468个侵权模块的查处与证据固定。
在宁波,市场监管、海关、公安三部门联动,破获一起采用“货标分离”手法出口侵权音响产品的案件。侵权者将中性音箱与侵权标识分开包装,以“物理隔离”方式逃避监管。执法人员通过电子取证,发现其宣传图片中一处“破绽”——红黄相间的厂房外墙上,隐约可见涉案企业的英文标识,最终锁定生产源头。
浙江各地各部门还不断创新“打假维权”新模式,形成政企携手、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全省知产警官累计走访各类企业1500余次,帮助企业完善内控措施80余项。
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在成果发布会上介绍,此次行动强化了对浙品、浙货、浙企的执法保护,查处多起涉及“领克”和“ZEEKR”汽车配件、“绍兴黄酒”、“中财”管道、“奥克斯”和“方太”电器、“毛戈平”化妆品等违法案件,以及假劣桑蚕丝服装、掺杂掺假食用油等重大案件。同时,严厉打击侵犯“华为”“茅台”“雅迪”“绿源”“花花公子”“意尔康”等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着力加强对省内外、境内外经营主体和权利人的同等保护,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