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一直是“千岛之城”舟山的金名片。
20年来,舟山从实际出发,不断把具有时代特征、海岛特色的“平安舟山”建设引向深入。当地连续18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市”,夺得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蝉联全国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成为全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架起“海上枫桥” 建设平安岛
漫步舟山的沈家门渔港,延绵不见尽头的海面上船只穿梭其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舟山地处长江口、杭州湾交汇的东海海域,海域面积达2.08万平方公里,每年进出船舶130多万艘次,因渔业生产、海损事故等引发的矛盾纠纷量大面广。海上创安是“平安舟山”建设的难点和亮点。
2006年,舟山市成立了创建“平安海区”指挥部,并整合公安边防、海洋渔政、港航海事等职能部门力量,完善海上“110”社会联动机制,扩大海上管控范围,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不断提高对海上治安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反应能力。
2008年起,市委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把“平安海区”的创建主体,由渔船、渔民拓展为所有船舶和涉海人员,因船制宜开展各类平安创建活动。同时,舟山建立健全船头、港口、海上“三位一体”海区群防群治组织网络,引导群众建立695个民间自治组织,广泛开展渔民“联心、联谊、联利、联事”联谊结对活动。
2017年,舟山创新思路,针对海上纠纷“动态管理难”问题,利用“瀛洲红帆”船,培育海上纠纷化解“领头雁”。
“红帆标志不仅意味着亮出党员身份,还多了一份责任。”首批挂牌“瀛洲红帆”船的船老大颜永武说,“瀛洲红帆”船的船长须为党员,或船上有3名以上党员,船舶证书须齐全,且3年内未发生渔业安全事故。
除了“瀛洲红帆”船,舟山市还发展壮大“海上老娘舅”“名老大调解协会”“东海渔嫂调解员”等民间调解组织,形成“红帆船长+党员船员+骨干渔民+东海渔嫂”的自我管理团队,建立海上纠纷化解、安全联防、抢险互助等工作机制,将风险问题第一时间化解在前端、在初始。
目前,舟山全市共有“瀛洲红帆”船707艘,党员船员4000余名,成为出海渔民的“主心骨”和海上纠纷调解的“主力军”。
船员在“瀛洲红帆”船上对党旗宣誓
搭建“海陆网格” 织密平安网
舟山岛屿众多、海域广阔、交通不便、渔民流动性大,当地针对该类问题,创新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自2007年起探索试行以来,网格化管理工作不断升级迭代。
在家门口就能把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为群众提供新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去年4月12日运行以来,“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为基层平安建设注入新活力。
“它的建设基于治安管理需求、基层治理需求、服务群众需求三方面。”“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负责人介绍,沈家门城西区块外来流动人口涌动频繁,警情、案件类型复杂,社会矛盾多样高发,治安管控压力日益严峻。而基层一线治理存在力量分散、共享性差、融治理不到位等实际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应运而生。
据悉,“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由街道牵头成立“平安小苑”兼合式党支部,联合网格员、群防群治队伍、民警辅警等基层力量,形成合力,打破基层治理“单打独斗”被动局面,探索构建“联勤联动联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除了各单位驻点人员,“平安小苑”综合治理站还建立“泊舟里义工之家”,整合多支群防队伍,共同参与夜巡、清查行动,协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截至目前,通过群防队伍力量已解决纠纷70余起。
结合陆地网格服务管理经验,舟山市将网格化管理向海上延伸,实施“海陆一体、双网覆盖”网格智治模式,建立海上网格服务团组,根据船舶海上作业的渔船作业方式、航路地形特点,精准依托船舶编组,将全市8000余艘渔船编组划分为770个海上移动网格,将东海区域划分成15个静态网格,建立“一支队伍管海洋”综合行政执法机制。
近年来,舟山市持续延伸和拓展海陆双网格建设,以基层工作机制建设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为重点,开展“十无村社”和“十大系统”的平安创建,积小平安成大平安,实现了平安建设的全面覆盖和全民参与。
“平安小苑”揭牌仪式
打造“数字大脑” 升级平安墙
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是时代潮流。舟山市坚持法治支撑、数字赋能,走出了一条海岛特色的科技强市之路。
“你那边听得清吗”“可以听清楚”“好的,我们现在开始调解”……前不久,一场理赔纠纷在线上组织调解。
原来,普陀区陈某和叶某合伙租了艘渔船,出海捕鱼过程中,渔船沉没,双方在理赔方面存在一些纠纷。所属村委会调解未果后,将该纠纷通过“海上枫桥”矛调“一件事”应用场景,上报至区社会治理中心。中心立即指派调解员跟进,调解员调取核实了渔船的基本信息、事故信息、责任划分等内容,线上调解后解决了纠纷。
舟山市在普陀区试点研发应用“海上枫桥”矛调“一件事”集成系统,实现海上矛盾一站受理、调处流程一体运行、分析研判一图展示,自2022年4月系统建成应用以来,共受理海上矛盾纠纷288起,纠纷调处率达97.2%,期间,未出现一起因海事、渔事纠纷引发的海上恶性群体性事件。
据悉,舟山将全市海域智能划分为12个管控网格和3个巡航网格,打造态势感知、网格管控、快响指挥和全链监督4大多跨应用场景,提升了海上数字化管控能力,实现了数字化改革与海洋执法的深度融合,打造成一张不受时空限制的“科技铁桶”。
用手机扫一扫门牌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村里的动态信息,还能报送村里的各种事情,路灯坏了、垃圾桶满了……能够进行代跑代办、生活服务、自助登记等。这是舟山市“智慧村社”平台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打造“智慧村社”平台中,舟山纵向贯通市综治中心、区矛调中心、平安网格,横向联通公安、司法等部门系统,同时接入人口、房屋、企业、车辆等基础数据3万余条,实现数据统一归口。“三端融合”智能应用平台,与线下实体407个村社、716个网格一一对应,实现政府与群众、部门与基层双向互动。2021年2月以来,平台已注册群众用户25.2万人,办理群众诉求1.8万余个。
近年来,舟山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推进平安舟山建设数字化水平,织就了一张社会治理防护网。
“海上枫桥”矛调“一件事”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