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宁波大港引航有限公司(宁波引航站)高级引航员高涛刚刚完成一艘外籍货轮的引航任务,在工作完毕准备下船的过程中,他突然被上船检疫的海关关员告知暂不要离开:“船上一名大厨伴有咳嗽发热症状,考虑到货轮挂靠过疫区,而你刚登过轮……”听到这里高涛明白了,他表面平和,内心却难免起伏。漫长的4个多小时后,船舶代理连打的两个电话让他定了心:“检测结果出来了,只是普通感冒。”
引航员登轮引航
半个月来,高涛常常想起这个小“插曲”。随着疫情的全球化蔓延,特别是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了抗疫主战场,高涛和同事奋战在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的第一线,他们需要前所未有的谨小慎微。春暖花开,当大家逐渐结束禁足出门拥抱阳光时,宁波舟山港引航员坚守国门的战“疫”,正日趋白热化。
确定与不确定
随着一系列短期制约因素的消除,宁波舟山港再现繁忙景象。不过在港区内往来穿梭的外籍货轮中,宁波引航总值班室主任杜伟杰特别关注一类船:风险船。
“14天内挂靠过疫情重点国家港口,船员14天内有过交接班,亦或者船员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等等,这些船都会被认定为风险船。”杜伟杰说,由于疫情风险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目前每天停靠宁波港域需要引航的风险船舶数量,已达到全天总量的50%以上。
为了减少船岸交流,很多业务都以网上、远程等方式有序进行着,但引航工作不一样,它必须到现场实地开展。
“最重要的一点,引航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引航员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的职责。”杜伟杰解释说,和世界大部分国家一样,中国对所有外国籍船舶实施强制引航,外籍船舶不得自行进出港或在港内航行、移泊、靠离泊,必须由引航员登轮完成操作。因此在航运界,大家都称引航员具有科学家的头脑、外交家的风范、指挥家的果敢、运动员的矫健,是“航海作业中金字塔塔尖”。
通过船舶防疫管理平台,代理可将从船公司和船方获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港调、引航及码头等单位,平台上有来港船舶相关信息的详细介绍,便于港口方对风险船舶进行过滤,提前做好防控工作。
但确定性中仍暗藏着不可预测的变量。引航员胡吉华就特别讲到自己3月初的一次经历,他引航的外籍货轮在韩国停靠并进行了一次船员交接班,20多名船员中有13人进行了轮换。“船舶航行轨迹我们很容易掌握,但船员到过哪里、接触过什么人,除非对方主动说明,否则我们难以得知。风险就藏在其中。”胡吉华说。如此一来,做好专业防护对于引航员来说,就变得必须且极为重要。
“这也是3月初正式成立防境外疫情输入引航专班的初衷所在。”杜伟杰说,根据防控要求,引航专班对风险船实行“专员、专车和专艇”引领的防控措施,并尽最大努力做好相关人员的防护工作。
变与不变
3月17日一大早,专班成员之一、高级引航员张露耕就在桃花引航基地进行登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同事的协助下,他穿上了全套的防护服,再小心地戴上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手套。穿戴整齐后,同事对他进行了全身消毒。当引航工作完成后,消杀工作同样需要进行一遍。
疫情也改变了传统的上船礼仪。张露耕说,在过去,引航员一登上船舶,船长就会主动握手,如果时间接近饭点,船上还会准备本国风味的便餐。而现在,特有的中式拱手礼代替了握手,引航员还不能进入船员居住区,避免在船上进食。长距离引航需要几个小时,饿着肚子是难免的。而为了减少风险和防护服损耗,引航员还尽量不喝水、少上厕所,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引航员登轮
最考验体力的还有爬梯。引航员登船和下船全靠徒手爬梯。引航梯有几层楼高,要是碰到风大雨大的天气,爬梯就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而如今身着全套防护装备,视觉、听觉和触觉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需要更加小心翼翼。
介绍这些的时候,张露耕始终保持着笑容。这位见证了宁波舟山港迅猛发展的引航员,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特有的自信和从容。在他看来,即使没有疫情,引航员每天的工作也会面临着各种不确定因素,风向、潮流、雾霾、通航环境与船舶设备状况……每一个细小的疏忽或差错都可能引起一场灾难。“如此高压的工作,唯一不变的就是在保持专业思维、行为的同时,始终拥有一个对安全敬畏、对指挥镇定的心态。”张露耕说。
“我们很快能战胜疫情”
关键时刻,考验的是决心与胆量。引航二科科长谢哲学说,这些天来的抗疫经历令他感触颇深。“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大家团结一心,踊跃报名参加引航专班,主动站在防控疫情斗争和急难险重引航任务的第一线。这种冲锋在前、不畏艰险的精神,令人动容。”
张露耕注意到,在与外籍船员的交流中,他们很关心中国的疫情。每当这个时候,张露耕总会告知对方我们的实时疫情数据,并请对方放心:“我们很快就能战胜疫情!”
航运业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而全球贸易的九成依靠的是海运,经济运行不停,航线运营绝不能停。在宁波舟山港这座世界第一大港,正是有着168名引航员夜以继日的默默“守护”,才有港口生产有序进行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