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来临,水边嬉戏者增多,但宁波市姚江江北段沿岸部分老旧河埠头却暗藏风险:临水台阶青苔湿滑、救生设备陈旧或缺失、甚至还有摩托艇冒险下水……今年以来,该区域已上报溺水隐患事件30余起,为大家敲响了安全警钟。
面对群众身边这“亲水之忧”,宁波市江北区依托数字化平台快速响应,创新运用“代表夜聊”机制,跑出了从隐患发现到高效整治的“加速度”,为沿江群众筑牢生命防线。
姚江江北段核心区自三勤村至新三江口,全长约33.8千米,河道宽50-200米,水域面积约5.57平方千米,主要流经慈城、前江、洪塘、庄桥、甬江、文教6个街镇,沿岸镶嵌着37处承载市民亲水记忆的河埠头(含渡口,下同)。
今年入夏前,江北区委社会工作部、江北区社会治理中心未雨绸缪,发动沿线网格员对姚江沿岸河埠头进行了专项排查,排查结果令人警醒:其中29处因群众日常洗涤、玩水等活动频繁,存在较高溺水风险。风险并非单一,姚江江北段沿岸平均水深可观,常在埠头活动的老人、儿童自救能力弱;多处点位救生圈、警示牌缺失或陈旧,急需更换;日常巡查管养存在盲区,青苔清理不及时加剧滑倒风险;更有慈城镇洪陈渡口存在私人摩托艇违规下水现象,危及骑手与航道安全。
针对这些问题,6月26日,江北区召开“姚江江北段防溺水工作”专题“代表夜聊”,邀请三江海事处、区农业农村局(慈江灌区)等职能部门及相关街镇负责人、群众代表围坐商议。经过深入研讨,会议达成共识,明确“防护设施硬升级+巡查管养提效”的综合治理路径,并落实约20万元“民生小事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实施。
整治行动火速展开。江北区农业农村局牵头,探索研发一种能够随水位自动升降,如同“智能护栏”般既有效阻隔落水风险,又兼顾实用性与岸线美观的防溺水新型防护网方案,在开展试验确定防护效果、结构强度、耐久性等满足要求后高效落实,短时间内快速完成约1200米的新型防护网铺设,治理安全隐患总长约800米,实现姚江沿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29处的河埠头防护全覆盖。
与此同时,130个全新救生圈、50块醒目防溺水警示牌同步更新配置,进一步补齐应急设施短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把此次姚江防溺水整治的经验延伸应用到更多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中,特别聚焦暑期、汛期等重点时段,以及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不断织密基层安全防护网络,全面提升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江北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