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在嘉兴海宁西郊,闪耀着一颗乡村治理的璀璨明星——华丰村。日前,“长三角大学生看浙江”暑期实践调研小组深入华丰村,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聆听故事,在这片充满活力的乡村热土上,收获了沉甸甸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好人好事”成风尚
华丰村在2012年建起全国首家农村好人好事驿站,创新以积分制形式将善举转化为“好人好事存折”,让“道德可积分、文明可加分、善举可得分”的理念落地生根,激励村民争相践行“雷锋精神”。短短时间内,全村1055户村民实现100% 开户,人人参与的氛围让善举在村庄蔚然成风。
2022年,顺应数字化治理浪潮,好人好事驿站迎来华丽升级,“华丰e家”小程序应运而生。村民从此告别烦琐流程,足不出户就能在小程序上自主申报好人好事并获取积分,所获积分不仅可在“华丰e家”线下爱心超市、华联超市等兑换心仪物品,还可以兑换邻里食堂就餐、神龙湾景区游玩等服务。小程序上线至今,已累计为村民赋分8万余分,兑换近6万分,极大点燃了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让好人好事从个体自发行为,悄然转变为融入乡村日常的全民行动。
“网格+民声”,凝心聚力解民忧
调研期间,组员们深入基层,跟随网格员开展工作,得以深入了解华丰村颇具特色的四色网格治理模式。村里依据矛盾性质、涉及人数、激烈程度等要素,将辖区住户划分为“绿-蓝-黄-红”四色网格,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通过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和微网格员的协同协作,推动90%的矛盾纠纷在网格内前端化解,有效减轻了基层治理压力。
今年,面对基层治理新需求,华丰村大胆探索,创新推出“网格+民声”融合治理模式。通过组织平安志愿者与民声一键办、联勤警务室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在矛盾防控网络构建方面,“清楼扫户”行动与海宁市基层智治综合应用深度融合。在治理效能提升上,依托“网格+民声”模式,华丰村建立起矛盾排查、研判、交办、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配套“一案一策”调解档案和“一事一回访”跟踪制度,实现了矛盾早发现、早化解、不激化。这一模式成效显著,华丰村 12345投诉量同比下降37%,群众满意度飙升至92.6%。
此外,华丰村搭建“房东议事会”平台,构建起“租户-房东-警务室”三方反馈机制,畅通了信息渠道。房东作为租户信息的“第一知情人”,及时反馈信息变动情况,警务室据此高效解决矛盾纠纷。
“四季筑梦”,民生服务暖人心
在华丰村,不仅矛盾纠纷可在村内化解,村民无需出村即可享受便捷服务与高品质生活。村内邻里中心功能完善且兼具美观性,内设舞蹈室、健身房、电影院、礼堂书屋,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顺应全民健身热潮,村里建起文化体育公园,篮球场、网球场、儿童游乐设施等配套齐全。
华丰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35.67%,养老服务是基层服务建设的重点工作。华丰村建成南北两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中心内棋牌室、聊天室、影音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为老年村民提供了便利舒适的活动场所。“大家聚集在一起交流谈心、休闲消遣,心情十分舒畅。”村民们向调研小组反馈道。
在此基础上,华丰村充分挖掘集聚化优势,精心打造“四季筑梦”民生服务品牌,全面优化民生服务质量,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乡村治理的核心,是让每一位村民都感受到被重视、被温暖。而这份“来了就不想走”的吸引力,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在华丰的这些天,每天都在刷新对浙江农村的认识。”调研小组领队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袁锋教授表示,本次调研活动是一次让学生们走入实地、走进基层的机会,将所学与实际结合、让所想不沦为空谈。同学们一方面将平时学习的写作、拍摄技巧运用于实践,一方面又系统地学习华丰村的先进经验、体悟政策如何真正落地。这背后折射出新时代高校实践教学中“扎根基层、关注现实”的导向,以及对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双重培养的重视。“通过近距离、深层次、全方位地观察交流,希望能够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微薄之力为华丰村基层工作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