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灰头土脸” 到 “诗画江南”,看“浙”个村的基层治理 “逆袭” 之路

碧水悠悠流淌,新式民居错落有致,道路两旁的葱郁植被生机盎然,村民生活蒸蒸日上。过去的二十年,嘉兴市海盐县雪水港村几乎经历了沧桑巨变,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雪水港村何以焕发如此新颜?

2025年7月伊始,“长三角大学生看浙江”暑期实践调研小组走进了雪水港村,在一周的时间里,通过实地考察、与村干部与村民的互动交流,探寻雪水港村的基层治理密码。

增福祉、美环境:“日子好,矛盾自然就少”

走进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最前端的浙江乡村,对于调研小组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第一次的体验。当小组驱车到达雪水港村后,优美的乡村景观在调研小组成员眼前打开:村居鳞次栉比地散落其间,村道宽阔平整如砥。村内碧水悠悠流淌,澄澈见底,偶有白鹭衔着倒影掠过水面,将这幅江南村落的图景晕染得如诗如画。

与村干部交流过后,调研小组才知道,这样的诗画之境,竟然曾经是“满目疮痍”。

“从‘砂石矿山’到‘网红景区’,雪水港村的蜕变,是一场关于‘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雪水港村村史馆内,来自村委会的讲解员带着调研小组一同回忆了雪水港村的峥嵘岁月。20世纪80年代,当邻村还在为生计奔波时,雪水港村凭借“靠山吃山”优势寻得致富之道——开山采矿。一时间,村内十余家石料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矿坑不断深挖,大片山体裸露出斑驳岩面,植被尽毁寸草不生,村民清晨晾晒的衣物,不到正午便蒙上厚厚尘灰。日益发臭的河流、逐渐恶化的空气质量,构成了村民们影响生活质量的新难题。

2003年,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契机,雪水港村关停污染企业、修复矿坑生态、打造百亩油菜花海和野炊……如今,雪水港村已经创成浙江省首批金3A级景区村庄,年接待游客达18万人次,加上村里的“雪水港培训中心”等新建项目逐步投入使用,村里的收入逐步提升,村民的家庭收入也在一天天地提高。

物质与环境条件改善后,雪水港村基层治理迎来新变化,村民矛盾减少,村居氛围更加和睦。“物质条件不好的时候,大家可能会因为家门口一个鸡蛋的归属而斤斤计较。所以,在以前说服村民用家门口的菜地种植绿化是很难的,村里的工作也就较难开展。”在村委的接待室内,雪水港村党总支委员宋艳红向调研小组介绍起了基层治理情况的改变,她还幽默地打趣起来:“现在大家生活都好起来了,老一辈可能还更愿意自家菜地多种点花草呢,这样自家孩子把对象带回家的时候还更有面子。”

雪水港村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开展生态修复和公共服务,村民成为治理共同体,这正是“三个示范”嘱托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也是乡村振兴的根基。

制度筑基、服务暖心:“让矛盾不出村”

在长期的基层治理工作中,雪水港村构建了“党总支-网格支部-微网格-党群中心户-群众”五级治理体系。全村划分为2个网格、18个微网格,73名党群中心户联系服务群众,形成了覆盖全面的治理网络。这套体系自2014年开始试点党员联户工作以来不断完善,已经成为雪水港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

“在我看来,基层治理没有标准答案,关键要找到适合村情民意的路子。”村党总支委员赵凯飞向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了村里的基层治理模式。在他的调解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类纠纷调解经验。“基层矛盾要抓早抓小,等闹大了就难办了。这样就要求村干部对于各家各户的情况非常熟悉,知根知底,矛盾还在萌芽状态就及时发现,尽早排查”。他总结出一套“三步工作法”:网格员先摸排,小组长初调解,疑难问题由村“两委”集体会商。

雪水港村的人口结构以本地居民为主,村民间的利益纠纷是村内主要矛盾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因农村自建房引发的矛盾常有发生。依托于层级化的网格管理机制,村干部们总是尽力做到与问题源头“零距离”,能够早发现并化解村民之间的各类矛盾。村里去年就成功调解的一起宅基地纠纷:两户村民因建房边界争执不下,经过村书记及干部五次上门走访,最终让双方坐下和谈,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

除此之外,雪水港村还通过其他机制的建设提升矛盾化解的能力。比如,村委成立“利民”品牌调解室,聘请了一批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村民作为兼职调解员,打造“家门口的调解室”,让这些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且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调解技巧的本地调解员,能深入村民当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法律法规,帮助双方当事人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自2021年成立以来,“利民”品牌调解室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涉及土地纠纷、家庭矛盾、邻里关系等多个方面,矛盾化解率达100%,通过听民意、解民忧,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在雪水港村的五级治理体系中,“微网格”是最贴近村民的“神经末梢”,而微网格员则是政策落地、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的关键执行者。他们既是村情民意的“采集员”,又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更是村民生活的“服务员”。合星组的许根英,就是其中一位扎根微网格的“多面手”。

“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是许根英的工作信条。今年66岁的许根英是雪水港村合星组的妇女组长,每天上午10点,她骑着电动车穿梭在雪水港村合星组的乡间小路上。车筐里装着独居老人的午餐,作为村里相对年长的网格员,她将组里43户家庭、9位独居老人的冷暖始终挂在心头。

“我们组97岁的陈奶奶耳朵背,得上门说三遍才能听清。”许根英笑着和调研组的师生展示自己手机里的“合星一家亲”微信群,“年轻人都在群里@我,老年人就得靠腿跑。”这套“线上+线下”的工作法,让她成为组里公认的“百事通”。

从“有居”到“优居”:基层善治的温度实践

当调研小组走进村里的小组之一“八一组”,便看到了坐落于道路两旁的两排欧式小楼,这些小楼都有着轩敞的院落、三层的层高、雅致洋气的样式,让每个调研团成员赞叹。雪水港村党总支副书记沈利剑称,这些小楼是符合“保留点”建房资格的村民住宅,随即又介绍了村里的住房改造方案:对于村里符合“保留点”建房资格的旧房,村民可以在原有宅基地上拆除旧屋,在满足村里规格要求的基础上(比如统一用地面积和层高高度、尺寸不得超标等),以自己设计的样式进行重建。对于另一类原有住房所在地与村里整体布局规划相冲突的村民,村里会统一规划安排新的集体住宅用地,向村民充分解释政策并给予适当补偿,说服这些具有本地户口的村民迁至雪水港村的新农村——“雪水欣苑”。

走进雪水欣苑,新农村的建设成效便生动呈现。该项目由村集体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旨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沿着平坦洁净的道路望去,一排排房屋整齐地列队而立。家家户户的屋舍在村里统一规划下,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基调,共同编织出一幅整洁、安宁的乡村画卷。

为解决村民搬迁后耕地距离远、种植不便等问题,村里在新居点附近还额外划设了一片农耕用地。“每家每户的一分地是有偿使用的,但价格定得非常低,一年就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费用,一分地就几十块钱。”沈利剑解释道,“有偿不是目的,核心是为了满足大家的乡土情怀和种菜的需求。”在绿化方面,雪水欣苑实行统一规划。每户门前的绿植、花坛都由专业团队统一设计与配置,既确保整体美观,也体现生态宜居理念。

在走访过程中,调研小组还采访到房屋改造中一个特殊案例——姜大爷家。姜大爷家的特殊性在于其面临双重困境:由于户口迁出,姜大爷一家在现行政策下既不具备原址翻建资格,也不具备迁入雪水欣苑新社区的条件。而姜大爷一家的老屋因年久失修早已无法安全居住,若严格按照政策执行,姜大爷将不得不离开村庄,无法实现“根留故土”的愿景。

面对政策限制与村民实际居住需求的矛盾,村里展现出了治理的智慧与温度,他们多次与姜大爷沟通,详细解释相关政策,最终确定通过房屋“维修加固”的方式申请改造。在完成危房鉴定后,村里根据房屋现状制定了科学的加固方案(不改变原风貌),有效改善了姜大爷的居住条件。

“一定要把政策解释清楚。说不清楚,老百姓可能会误会是村里在‘卡脖子’。其实我们是非常欢迎村民回乡居住的。”沈利剑的话道出了基层治理的真谛。

当调研小组问姜大爷为什么想回乡居住时,老人笑呵呵地说:“我们的根在这里,离不开这里。”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村民的心声,也彰显了雪水港村治理中的人文关怀。

从环境治理的改头换面到网格化的精细运作,再到房屋改造的暖心举措,雪水港村以党建为引领,将改善民生作为治理基石,不断创新制度机制,成功探索出一条契合自身实际、富有成效的基层善治之路。

“基层治理的真谛从来不在文件里,而在村民含笑的眼角、在党员沾泥的胶鞋、在议事会桌上不断更新的民生清单里。”调研小组带队老师郑兴在调研结束返程时表示,这场调研的终点,恰是理解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