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解码“浙北第一大村”的融合与新生

在嘉兴市嘉善县魏塘街道,有一个被誉为“浙北第一大村”的村落——魏中村。这个由5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的村庄,户籍人口仅5336人,实有人口却达3.3万余人,最多时超5万人,是典型的人口倒挂村。日前,“长三角大学生看浙江”暑期实践调研小组通过连续的实地走访与座谈交流,探寻这个多民族聚居、新居民占比极高的村庄,是如何逐步破解流动人口管理、沟通与融入等难题,走上从“民工村”到新居民治理示范村的蜕变之路。

多元协同聚合力 “以新带新”解难题

“魏中村是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地方,和我家乡的小县城很像又很不一样,像的是那种井井有条和邻里和睦的氛围,不一样的是它复杂的人员构成和成熟的治理模式。”小组成员表示,很难想象,2009年左右,这里曾因5万多新居民的涌入(相当于本地人口的十倍),面临着人口多杂、环境脏乱差、管理难度大的困境。

“那时的治理压力巨大,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新管新’的新居民管理模式。”退休老书记俞金珠回忆道。魏中村成立新居民管理委员会,由新居民志愿者组成管理团队,让新居民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这一创新举措,成为破解人口倒挂难题的关键一招。

同时,魏中村织密“组织网”“服务网”“力量网”三张网络。建立新居民党支部,与安徽霍邱、四川红岩等地缘性党组织共建,实现组织生活同步开展;构建“3+N”网格阵地体系,将核酸亭改造为网格连心服务亭,由新居民志愿者轮岗值班,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地嘉人善,是真的,嘉善是真的很好。”说这话的是新居民方明光。1999年从安徽阜阳来到魏中村的他,如今已是新居民党员、志愿者微网格长,创立了“家有小方”工作室,成为新居民治理的示范标杆。作为嘉善首位新居民党员志愿者,他牵头巡河排查隐患、组织暑期防溺水巡逻,践行“以新带新”理念,用方言讲解垃圾分类、消防知识,用乡音搭建沟通桥梁,化解邻里矛盾。工作室成立以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6起,解决群众难事32件,赢得了居民们的信任和赞誉。

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从四川来到嘉善的阳丽平。这位全国劳模从企业技术骨干转型,2005年起全职投身新居民治理服务,退休后仍通过“阳丽平工作室”持续提供调解服务。“我的工作室墙是粉红色的,放了很多植物,很凉爽,大家进来以后感觉心情就很好,说的时候你要给人家交心,就很有效果。”真诚换信任,是她的服务秘诀。

在魏中村,像方明光、阳丽平这样的新居民典范还有很多。他们扎根魏中、服务魏中,用行动诠释着“第二故乡”的归属感。

民族融合谱新篇 “石榴花开”别样红

“村里在疫情防控期间给我们分配饮食物资时,特意注意了我们回族的饮食习惯,这点特别暖心。”回族马大姐的话语,道出了魏中村少数民族群众的真实感受。

魏中村居住着来自32个少数民族的群众,他们多通过婚姻或务工迁入,有的已在此居住10~20年。为促进民族融合,魏中村打造“石榴红家园”等阵地,民族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回族拉面课等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等节日活动中,总会邀请土家族家庭演示打糍粑、回族拉面师傅开设美食课,让各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渗透。

6000平方米的“石榴红家园”文化中心,作为民族融合的核心阵地,串联起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心内不仅设有民族文化展厅,陈列着畲族彩带、苗族银饰等32个民族的特色符号,还通过厨艺社、舞蹈社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民族美食交流、特色舞蹈编排等活动,使得各族居民在烟火气和文化共融中拉近心灵距离。

与之相呼应的是村里的文化礼堂,作为“石榴红家园”文化活动的延伸阵地,其社会化运营模式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持续活力。八年来,这里累计举办“民族村晚”“排舞月月演”等活动5000余场,惠及群众107万人次。每逢端午、中秋等节日,“石榴红家园”的文化体验活动与文化礼堂的集中展演相互联动:前者聚焦日常技艺传承,后者侧重集中展示成果,形成“日常浸润+集中绽放”的民族文化交融格局,让32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在魏中村的土壤里共生共荣。“我的孩子曾穿戴苗族银饰参与学校民族服饰秀,这让他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一位苗族家长说道。然而,调研中也发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仍面临断层挑战,下一代多使用普通话,民族技艺参与度低,三月三、苗族六月大会等特色节日因人数分散而尚未独立举办。对此,魏中村正以申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政策精准度,深化文化认同。

关爱服务暖人心 守护成长助未来

“阳光妈妈”队伍,是魏中村最温暖的风景线之一。这支成立于2011年的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15人发展到42人,创新“1+4+X”新“魏”来共育模式,联动公安、学校等多方力量,通过经济救助、学习辅导等关爱行动,结对帮扶近400名特殊新二代。

“不仅要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俞金珠介绍道,“阳光妈妈”们不仅解决新居民子女暑期安全问题,还关注青少年心理教育,帮助多个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出谋划策。

为破解新居民双职工家庭的子女看护难题,魏中村精准施策,依托图书馆精心打造“四点半课堂”,为放学后缺乏监管的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与活动空间,让孩子们在安全环境中自主学习、快乐互动。针对0—6岁婴幼儿群体,村里专门设立“亲子小屋”,常态化开展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助力家长科学育儿,增进亲子情感联结。

此外,村里还积极搭建儿童驿站平台,持续推进暑期“春泥计划”“青蓝万家”等特色兴趣活动,每年吸引超3000人次青少年参与,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为新居民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更贴民心。

“积分制既让我们更有动力参与社区活动,也让孩子的入学问题得到了解决。”一位新居民家长说道。“网格+积分”的创新模式,让服务更精准高效。新居民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积累积分,用于兑换入学资格、租房补贴等福利,形成“服务-福利”的良性循环。

平安建设固根基 网格智治提效能

“钞票不要让人骗去啦!”傍晚调研小组跟随网格员夜巡,网格员用方言向老人宣讲反诈知识的声音格外亲切。这种融入方言智慧的宣贯模式,让反诈知识从生硬的条文转化为有温度的生活常识。

魏中村创新构建“1+3+N”网格力量体系,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员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1名辅警及N名志愿者,实现“警格-网格”双网融合。15名专职网格员和15名民辅警下沉网格,通过移动终端实现事件“发现-上报-处置-反馈”闭环流转,2024年办结网格事件1276件,办结率达98.2%。

南桥新村创新打造的“平安小院”,成为基层治理的亮眼名片。这里设置网格连心服务驿站、矛盾调解角,建立党员示范岗、包干区,组建党员突击队,构建保洁、保序等融合矩阵,使各类刑事、治安等事件较2024年同比下降70%。

平安小院的具体工作以消防安全、反诈宣传和警民联动为主。门口的告示栏写满了活动日期和对应的内容,体现了基层工作的认真负责。通过每月召开“网格村民恳谈会”形式,广泛收集网格内情报信息、社情民意,形成情报信息“收集—过滤—处置—上报”制度(突发性事件实时上报)。对网格上报事件,一般性事项由街道、村解决,重点事项由街道报送,县级相关职能部门承接办理;建立宣传教育机制,整合“防火防骗防盗反诈反邪”等安全防范知识,利用网格内相关宣传载体常态化进行安全教育,提升网格安全指数。

“安全积分超市”制度更是调动了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居民和未成年人参与治安安全和校园安全的行为可量化积分,用积分兑换服务和物质奖励。

数据显示,通过一系列平安建设措施,魏中村今年以来出警数同比下降50.5%,社会秩序明显改善。

“魏中村的探索是浙江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为人口倒挂村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带队老师王阳表示,本次调研收获颇丰,既是一次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实践,也是将新闻理论学习与中国特殊基层社会经验相结合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