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智造新城是衢州市招商引资主平台,入驻企业3200家,吸纳逾11万产业工人。2024年,园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达520件,占全市总量86.7%,其中涉企业单方调岗、未签订书面合同、未交社保等引发的纠纷占比近四成。
如此多的劳动争议如何高效化解?今年2月28日,由智造新城管委会、衢州两级法院、衢州市人社局、衢州市总工会联合设立的衢州智造新城劳动争议协同治理中心成立,一场关于劳动争议多元化解的探索由此起步。
4月21日,该中心内,一起“企业是否要补发绩效工资”的纠纷正在紧张调解中。中途离职的卫某向“前东家”某材料公司主张相应的绩效奖金,承办法官运用“三步调解法”,精准锁定争议焦点、明晰举证责任边界、引导利益平衡,最终促成双方达成14000元的补偿协议。“对于绩效工资的发放,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并及时向员工进行公示……”调解结束后,法官现场以案释法。
“劳动争议协同治理中心就像一个‘法治会诊室’,既能及时化解矛盾,更能帮助企业‘强身健体’。”参与本次调解的省人大代表陆利红感慨。
走进这个“法治会诊室”,电话铃、打印机声、当事人争论声不绝于耳。为方便辖区3200家企业和11万产业工人办事“最多跑一站”,这里不仅设立了法律咨询、立案、调解、开庭等多个区域,还集合劳动监察、调解、仲裁、诉讼、执行、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实现劳动争议纠纷在园区就地解决。
针对劳动争议高发问题,中心除“现场会诊”外,还从办案实践中提炼出十大风险领域,编制《劳动争议案件十大典型案例》《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控100问》《企业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控指引》等,“手把手教学”指导企业规范用工;同时,定期发布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及典型案例,“靶向性”揭示用工管理中的共性问题。
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从源头化解矛盾。在该中心调解员郑关新的记事本上,不同颜色便签纸贴着紧急、续调、诉讼风险等提示信息。这位曾在法院工作过28年的老法官,退休后就加入了调解员的队伍并独创“3分钟故事调解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促成当事双方一次性一揽子达成和解。入驻治理中心一个半月以来,他参与调解的24件案件中,仲裁前调解成功14件、诉讼前调解成功6件。
智造新城法院副院长苏来琪介绍,中心通过将调解程序前置到劳动仲裁之前,在纠纷刚产生的时候就及时介入,有效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不仅节约仲裁和司法资源,更通过源头化解实现劳动纠纷化解的高效闭环。
贯彻劳动者和企业“双保护”司法理念,是保障从业者合法权益、助力企业行稳致远的关键,但这也考验对劳动领域法律法规的精准把握。中心成立后,智造新城法院与劳动仲裁委通过机制共建与标准衔接的双向联动,针对新型用工争议联合发布《劳动争议裁判指引》,建立月度联席会商制度、定期开展同堂业务培训,构建起劳动争议化解的协同治理体系。随着劳动监察、调解仲裁、诉讼的标准更趋统一,当事人对诉前调解和调解员的信任度明显提升,进入仲裁和诉讼的案件呈下降趋势。
“在‘法治会诊室’里,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流程、最优的服务解决企业和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智造新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舒燕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