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发布会,通报2024年浙江法院金融审判工作情况,并发布金融审判典型案例。报告显示,2024年全省法院金融案件一审收案20.04万件、结案17.32万件,同比分别增长25.34%和6.54%,收结案数均呈上升趋势。在案件量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全省法院金融案件一审平均结案时间较上年减少1.87天,审判效率持续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高院此次除发布金融审判十大案例外,还首次围绕“助力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专门发布一批典型案例。
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民营企业在册总量达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已成为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发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是制约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长远发展的突出瓶颈。“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打击高利贷、套路贷力度的加大,民间借贷呈现出以各种形式规避监管的情形。”省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因自身盈利能力有限,缺乏有效担保,融资渠道狭窄,导致融资成本持续走高,违约风险不断积累。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审理一起典型案件:某银行向一地产企业发放5亿元贷款后,双方另签一份《专项财务顾问服务协议》,约定银行为其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服务费570万元。地产公司陆续支付275万元后,银行无法证明已实际提供服务。最终,法院认定该笔费用实为变相加收的利息,在还款中予以抵扣。银行上诉后,省高院二审维持原判。
省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设置融资障碍、增加用资成本、引发融资风险等问题,法院既要鼓励开源,畅通融资渠道,对新类型融资模式保持宽容的司法态度,也要强调节流,对不合理增加融资成本的行为依法予以否定,同时更应关注风险,杜绝金融隐患。
本次发布的案例还涉及以中介费等名义收取额外费用、过度加重保证责任、约定过高违约金等加重企业融资负担的情形,法院均对此类行为作出否定评价,依法规范融资市场秩序。此外,企业破产、重整过程中,法院在保障债权人权益的同时,也积极畅通信用修复渠道,解决困境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诚信企业重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