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期而遇的春日回访

“两年后,结了果子我喊你们来摘!”“好的,那就一言为定!”3月11日下午,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负责人吴晔带着审判团队开展案件回访,在九华乡的山林间,与当事人有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约定。

“吴法官你看,我把这片山林都进行了修整。”当事人郑华(化名)指着新栽的树苗介绍道,“你身边的这棵小树苗,是我专门从广西买来的李子树,那边的是杨梅树,再那边的是竹子……”郑华自豪地介绍着这些日子以来的山林修复成果。

望着眼前这片焕发生机的山林,吴晔的思绪不禁回到了2024年——

因盘山道路施工,大雨冲刷导致堆放在路边的土方发生滑坡,泥石流无情摧毁了下方的林地,原本茂密的毛竹、刨花楠、桂花树、银杏树只剩下断裂的树干、散落的枝叶。这是一起林木毁损引发的民事案件,原告郑华是九华乡当地人,他认为施工方未做好防护措施,导致施工土方冲毁自家林地,因与施工方多次协商未果,2024年12月,他选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将业主单位、建设单位、实际施工方都诉至法院。

案卷中证据图片清晰地反映这片被毁坏山林的情形,触目惊心,但起诉时间与滑坡时间相隔半年多,为了确定山林现状,吴晔决定去现场看一看。

2025年1月8日,吴晔带着审判团队来到滑坡现场,发现滑坡的带状地块清晰,上部岩石裸露,下部虽有一些草木生长,但与两侧的树木相比,确实缺失了一大片林木。工程建设单位工作人员认为双方原先已有协调的基础,乡政府也对毁损苗木进行过评估,愿意在法院的主持下继续协调苗木赔偿事宜。但原告不仅要求被告赔偿毁损苗木的损失,还要求对植被水土情况恢复原状。在这个问题上,双方存在不同的意见,导致调解陷入僵局。

吴晔完成现场踏勘后,向相关森林资源评估公司进行咨询,得知案涉地块上部因坡度垂直角度较大,覆土喷洒种草籽不仅实施难度大,而且效果难以达到原先的密度。于是,吴晔再次找到郑华沟通由其自行对林地实施恢复、由施工单位赔偿复绿成本。经过多次沟通,郑华接受了这个方案,2月28日,双方达成和解。

作为柯城法院涉环资案件的审判团队负责人,吴晔早在春节后开始着手梳理近一年来与山林修复、耕地复垦等相关的案件,计划趁着春暖花开时节,实地查看这些曾经受损的生态环境修复情况。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3月11日这天,吴晔团队决定在不告知当事人的情况下回访九华乡的这起山林损坏案,没想到,却在山腰意外遇到了正在埋头种树的郑华。这场不期而遇,让双方都倍感惊喜。

望着新栽种的树苗,吴晔想起上山路上看到的那些新种芭蕉树,不禁问道:“你这是种了多久了?”

“天晴的时候我就来种一些。”郑华一边培土一边回答,“小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在这片山上种树,没想到长大了自己再种一遍。”他告诉法官,村里年轻人回乡种地的并不多,自己是少数坚持下来的人,“大概是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现在终于明白,你为什么最终接受自行修复的方案了。你真的很棒!”吴晔点赞说。郑华羞涩却坚定地说:“我也觉得我自己很棒!”

“大约这就是环境资源审判的意义吧!绿色司法理念,不仅是要守护绿水青山,更要让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能够一代代传承这份热爱,用心呵护生态环境。当这片土地遭受伤害时,司法要为他们提供坚强后盾,让他们能够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美好家园。”

回去的路上,吴晔感慨万分。车窗外不时闪过一簇簇野樱花,吴晔望着窗外,心中充满期待:下一个春天,这片山林必将再次郁郁葱葱,而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的理念,也将在更多人心间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