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温州二十八宿井
留住“井与城”共生的乡愁

早春,细雨浸润着五马街的青石板,千年古井旁,一簇新发的苔痕攀上井沿。温州二十八宿井旁人头攒动,文物专家俯身丈量修复后的井栏刻度,检察官在旁讲述着文物保护法规,街坊们围着展板细读古井千年历史,年轻游客举起手机定格井栏纹路——斑驳苔痕映着镜头微光,恍惚凝着建城时的凿井声、聚落时的汲水影,千年光阴在此重叠。

“周边干净了,井水清澈了,连苔痕都透着精神气!”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李阿婆摸着井沿,感叹道。

从湮没于市井的斑驳古井,到承载千年文脉的活态地标,温州二十八宿井跨越时间长河,重现古韵。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施行之际,记者走近温州二十八宿井,探寻文物保护与现代治理间的“最优解”。

古井之困

对古井的守护,始于温州籍文史专家陈彼得的发现。

温州二十八宿井,于晋明帝太宁元年温州建城时开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取“天长地久、水源不断”之意,与古城山水斗城格局浑然一体。

“那天我正带友人游览温州,提起二十八宿井,友人就慕名去游览。”陈彼得忆起2023年深冬。当他带友人行至铁栏井边,发现千年古井被垃圾分类房淹没,文物保护区域环境杂乱。

陈彼得当即拨通长期从事文保工作的好友朱铭的电话,这名在井边长大的鹿城区人大代表当即前往调研。

“井栏裂缝里卡着竹签,钢罩上缠满电线,垃圾分类箱挨着井台,泔水渍渗进了石缝……这哪里是我童年记忆里的二十八宿井?”朱铭走访了二十八宿井的横井、铁栏井等重点古井,景象令人揪心。

2024年鹿城区两会前夕,朱铭一头埋进了古井调查,办公室案头堆着《温州古井》书籍、井水检测超标报告以及古井“戴钢罩”、私拉电线的照片……最终,他围绕环境整治、防护规范、修缮监管等方面,撰写形成《关于二十八宿井周边环境整顿的建议》并提交区两会。

联手破题

“真正推动整改时,才发现比写代表建议复杂多了。”朱铭说,当时井栏旁有的商户觉得“整改挡了财路”,不肯撤摊位,甚至有人反问“古井留着有啥用”。

检察官办案组调取历史档案,并邀请文物专家蔡钢铁、“益心为公”志愿者朱林岐,多次前往现场协助勘查。“‘钢罩’这种封闭式保护看似安全,实则破坏文物原貌和景观;顶部钢罩上捆有各种水管和电线,长期浸于水中,存在漏电隐患……”蔡钢铁在古井旁,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那天下着细雨,周边不少居民都在围观我们的勘查。我就借机向他们讲述二十八宿井的故事,徐缨则科普文物保护法,解释‘破坏文保单位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情与法双管齐下,附近居民和商户慢慢听进去了。”朱铭说。

今年1月3日,鹿城区检察院会议室内人头攒动,一场检察建议公开送达会拉开了古井保护的序幕。

“古井的钢罩必须拆除,做成内置式井罩,螺丝孔洞需填补,周边环境整治也刻不容缓。”蔡钢铁说。

鹿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旅体中心党组成员项新提出以“二十八宿井之三牌坊古井模式”的整改方案为参照,修复二十八宿井之铁栏井、横井等。

……

很快,一份涵盖古井本体修复、水质净化、环境提升、文化标识重塑方面的“疗愈方案”正式启动。在随后的温州二十八宿井保护工作推进会上,鹿城区检察院搭建起多方对话平台。最终,当地在钢罩拆除时序、古井保护性措施、经营场所退让距离等具体问题上商讨出可行路径,并上报浙江省文物局审核。

让文物活起来

2月26日,检察官办案组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朱铭、项新、蔡钢铁、朱林岐等人对铁栏井、横井、炼丹井及县前头井修缮保护情况进行实地查看,只见井边的垃圾分类房已迁移,井边环境干净,井水清澈。

其实,鹿城对温州二十八宿井的整治已超越简单的环境清理与修复:当地以“最小干预”为准则,对二十八宿井实施科学修缮,与散落的古井、古巷等古迹有机衔接;以环境小品的形式,讲述古井历史及古城规划;不定期开展古井保护普法……

不止是鹿城。近年来,全省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为工作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古井保护。

在杭州上城,当地把丰富的古井资源串联起来,结合二十四节气、暑期等节点,向市民游客展示与古井相关的水文化,形成宋韵古井文化传承展示矩阵;在永康,145口古井有了“身份证”,当地还动态监测井体倾斜、水质变化情况;在平湖,当地通过立牌标注历史背景,强化研究与教育功能,将其转化为社区教育载体……千年古井,已超越其功能本身,成为一种承载乡愁的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