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千仞,画屏天开,朝夕观晤,烟霞往还——这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的神幻景象之处,也是国家5A级景区神仙居景区“岩奇、瀑雄、谷幽、洞密、水清、雾美”的传神写照。近年来,仙居县人民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探索专业化审判新路径,设立神仙居旅游法庭,集中审理全县涉旅纠纷与环境资源审判案件300余件,在苍山翠水的怀抱中守护这片山水画卷。
司法服务与旅游发展并行
“才华叔,我骨折的伤已经好了,景区的赔偿款也拿到了。”近日,广东的张先生在电话里开心地和神仙居共享法庭的调解员吴才华说。
张先生在神仙居景区索道上不慎摔倒,导致右小腿两处骨折,向景区和投保的保险公司索赔,但双方在赔偿数额上分歧较大,没有达成赔偿协议。张先生回广东后,吴才华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与他联系,持续跟踪调解,给张先生算“经济账”、给景区算“名誉账”。经过一个多月的耐心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仙居法院法官组织一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在神仙居共享法庭进行现场调解。调解成功后,根据申请当场通过移动微法院发送司法确认文书。
近年来,仙居县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生态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为及时化解涉旅纠纷,仙居法院在神仙居景区游客中心内设立神仙居共享法庭,并邀请全国模范调解员吴才华常驻法庭,调解涉旅以及辖区内矛盾纠纷,同时开设远程快速调解通道,让遇到纠纷的异地游客少跑腿、不跑腿。
“我们推行‘1+1’工作模式,争取在1小时内现场调解,尽量做到1天内调处、兑现。”神仙居旅游法庭副庭长吴勇智表示。同时在“十一”、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法官、专职调解员与共享法庭庭务主任在景区轮流值班,及时为游客提供法律咨询,现场调处纠纷。法庭还在皤滩古民居等其他12个重点旅游景点设立服务站,公布调解联系方式和“e法官”微信号,线上提供法律指导。2021年以来,已调处涉旅纠纷445起,调解成功率99.5%。
惩治犯罪与生态修复并重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烟头竟然引发如此严重的火灾……”今年7月,被告人陈某跟随吴勇智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来到白塔镇某山场,查看自己曾经烧毁又补种的山林,懊悔地说。
这是一起失火罪案件。陈某因为将未熄灭的烟头丢弃在山场,导致发生森林火灾,过火总面积19万平方米,其中有4万平方米的浙江省级公益林。“在这类案件中,除了对被告人依法惩治外,更要考虑如何修复被破坏的山林。”吴勇智说,最终法庭判决陈某有期徒刑一年五个月,缓刑二年。陈某在判决后主动缴纳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和评估费用36000余元,购买了6771株枫香苗,与工作人员一同在烧毁的山林间种下。
神仙居旅游法庭践行“教育式审判+修复性司法+源头化治理”的审判理念,推动形成“破坏-惩罚-修复-监督”的生态修复闭环。在陈某补种枫香苗后,法官与农业局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监督回访工作。如今,陈某也成为当地的“宣传大使”,用亲身故事警示其他村民。
仙居法院以巡回审判的方式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仙居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孩子们以及周围村民前来旁听。
今年8月13日,仙居法院在神仙居游客中心旁就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开展巡回审判,被告人周某违反保护水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获刑,并需通过增殖放流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当庭宣判后,周某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了600公斤鱼苗的增殖放流。
“司法制裁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将生态修复理念融入审判全流程,把补种复绿、劳务代偿等作为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敦促义务人保质保量完成生态修复义务,才能实现惩治犯罪和修复生态的双赢。”仙居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吴雨雁表示。截至目前,仙居法院已敦促当事人缴纳生态修复金1000余万元,有14件案件采取补种复绿、劳务代偿的方式偿还“生态欠账”。
多样性保护与法治宣传并举
今年5月,仙居法院受省生态环境厅邀请,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活动中进行了情景剧展演,赢得阵阵掌声。而这一情景剧改编自神仙居旅游法庭的一个真实案例。
2023年6月8日,神仙居旅游法庭将寺前村村民抓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穿山甲放归山林。值得一提的是,抓到穿山甲并及时通知法庭的是当地村民老李。
“我们这边环境好,经常能看到一些野生动物。以前法官来村里普法时说过这些野生动物都是需要保护的,而且我们村曾有一个人卖穿山甲被判刑。所以那天我一看到穿山甲,就赶紧联系法庭。”老李回忆说。
“我们希望通过判决让危害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受到惩处,更希望通过普法活动让社会上出现更多‘老李’。”吴勇智说。
仙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古杨梅种质资源库。仙居法院在杨梅市场设立仙梅服务站共享法庭,联合农业局等部门定期为梅农开展针对性普法宣传,为“梅-茶-鸡-蜂”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支撑。
2021年以来,仙居法院充分延伸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编印保护生物多样性普法宣传册1万余册,开展放生鸟类、非遗普法等活动50余次,让法治宣传教育走进生活,让环境保护理念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