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座融设计图书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前来,它是我国第一个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
这里有一座龙坞水库静谧在竹海中,每年吸引着众多环保志愿者前来,它是我国第一个小水源地保护试点地。
两个第一,把这个原先默默无名的小村落——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推到了众人眼前。
青山连绵、竹海古道,距离杭州主城约1小时车程的青山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她的“C位出道”,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引领新社会阶层人士参与乡村治理的大胆实践。从中,人们可以看到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巨大力量和无限可能。
他们潜心传统文化、创新劳作方式、致力生态保护、助力乡村建设、参与基层治理、带动乡风文明,与当地村民共同谱写平安余杭的新篇章。
聚力同心,乡村建设融入新力量
早些年的青山村山清水秀,但为追求农作物的高产量,村民养成了使用除草剂等化肥农药的习惯,使得水污染严重。为了恢复水质,201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入驻青山村,在他们的呼吁、动员,以及万向信托、阿里巴巴公益基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第一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1号”在青山村龙坞小水源地启动。项目在充分保障村民收益的前提下,通过统一近300亩汇水区竹林管理等形式,让村内的水体质量逐步达到了I类水标准。
随着“善水基金”的启动,青山村生态面貌焕然一新,各级社会组织纷至沓来。2018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融设计图书馆,将青山村原本破旧不堪的东坞礼堂改建一新,基金会也落户于此。2019年,致力于自然教育活动的社会公益组织青山自然学校正式开学。
“栽下梧桐引凤凰”,在优质社会组织不断入驻的同时,一大批高知志愿者、海归设计师、企业高管等新社会阶层人士也集聚于此。在青山村村民的眼中,他们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新社会阶层人士们的心里,“我们是这个村的一份子”。
社会组织的进入,带热了青山村的创新创业氛围,带动了文化传承和乡风文明提升,更带回了一批返乡青年。于是,杭州市余杭区委统战部和黄湖镇党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黄湖镇青山村成立了“青山同心荟”,探索大党建引领下新社会阶层人士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格局。
作为杭州市首个以村为基础的新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分会,“青山同心荟”成立以来,已集结了村内传统材料设计师、公益基金会成员及民宿、农家乐、手工艺等各类产业经营者40多人。成员们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治理、垃圾分类、“青山祠评”村规民约等村内重大事项讨论,并利用自身资源促进当地文创和生态旅游度假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青山祠评,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来自湖北的小李来到青山村工作生活已有3年,一直租住在东坞的农户家中。近日,“祠评”小组来到他家,对他家执行村规民约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对他在庭院内乱堆放杂物的行为作出善意提醒。虽然受了批评,但小李挺高兴的。他边整理东西边解释说:“这说明村里把我当自己人了呀,我也得和村民一样遵守‘村规民约’,为村子的发展出点力。”
去年,青山村修订完成了村规民约,名为“青山祠评”,但在推广和执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效果不是很好。“青山同心荟”成立后,村里赶紧把这些“文化人”请来出主意。经过多方讨论之后,“青山祠评”被注入了更多内涵。它以村规民约作为最基础的评价指标,添入了标准更高的加分项,比如义务献血、扶贫帮困、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真善美行动和主动报名河长、路长等弘扬正能量的行为,以及受中央、省市区镇级的表彰等。
“祠评”小组成员除了村干部、乡贤、党员之外,还特别邀请到青山村开发过程中新定居于此的新青山村人代表。小金是融设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当得知“青山祠评”招募“祠评”小组成员时,她马上报了名,并成功入选。
“祠评”小组除了以户为单位对青山村村民进行评价外,还对在村里住满6个月以上的新青山村民进行评价,并做到了新老居民一视同仁、统一标准。
以“青山祠评”为媒,青山村各界精英和村民结上了对,帮助村民搞好美丽庭院、门前三包和垃圾分类等,共同打造“美丽青山”。
如今,“青山祠评”已成为青山村的一大品牌。
因势利导,引领乡村振兴新发展
“‘青山同心荟’将和村里一起严格做好垃圾分类,计划用3年时间,把青山村打造成为全国首个‘无塑料袋村’。”“我们将利用自身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特长,与村文化礼堂开展合作,全年提供部分艺术课程,并参与春泥计划、非遗展示等活动,挖掘弘扬好青山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6月11日,“青山同心荟”召开成立后的首次基层民主协商会议,“青山同心荟”主要成员与余杭区委统战部、黄湖镇、青山村等相关负责人济济一堂,就青山村的村落规划、产业发展、业态监督、基层治理、文化活动、公益服务等事项畅所欲言、讨论协商。
“青山同心荟”成立以后,与黄湖镇党委政府深入“融”合,通过集体学习、参政议政、座谈交流、参观考察等,及时了解全镇重点工作,及时反馈意见建议,合力为青山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青山村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这座古老的小村落正与现代文明紧密相连,与艺术相生,迸发出新的活力。“青山同心荟”成员发动当地村民参与竹编、竹刻、金属编织、榫卯等工艺品制作,并给予评级鼓励,不仅解决了本地劳动力闲散问题,也推动本土村民摈弃低俗的闲暇娱乐方式,重拾复兴久失的传统民俗。同时,成员们主动参与青山村“我们的村晚”、成立“青山合唱团”、为村内大姓人家拍摄全家福等文化文明活动,推动村民素质与乡风文明双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社会组织入驻使乡村社会阶层的结构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青山同心荟”的创建正是集聚了社会组织的独特资源和人才优势,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指导精神,构建起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又一全新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