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籍雇工的赔偿金额谈不拢
老乡调解员一来,家属们重新坐回调解桌

  “要是没有老杨,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对于调解意见,我们完全接受。”近日,舟山市普陀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前不久一起船员人身损害纠纷中的受害人家属进行回访,电话那头的家属再次对中心的新居民兼职调解员杨秀青表示感谢。

  今年4月,玉环市江干镇股东实际经营的一艘渔船在返航途中突遇恶劣天气,船只沉没导致船员遇难,其中有10人为河南籍雇工。在随后的船员人身损害纠纷调处中,受害人家属以赔偿金额不足为由,对调解员十分抵触,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当新居民与本地居民发生矛盾时,我们新居民的身份比较容易取得他们的信任。”同为河南籍的杨秀青受邀参与调解后,逐户上门和家属算清赔偿经济账。通过连续三昼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家属们终于重新坐回调解桌,并促成最后7户家庭达成调解协议,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船员家属的权益。

  看着老乡们通过调解得到了最大的慰藉,杨秀青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新居民大多家境不富裕,一旦遇到纠纷,通过调解途径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最合适的选择。”作为普陀区矛调中心的新居民兼职调解员,多年来,杨秀青充分发挥自己曾任职农村基层、调解经验丰富的特长,以乡情亲情为切入点,及时上门调解新居民家庭矛盾和新老居民间的矛盾纠纷,年平均调解各类纠纷40余起。

  相比之前,近两年许多涉及外来务工人员的重大复杂疑难纠纷的化解时间大大缩短,并且在调解过程和事后回访中都得到了当事人的肯定,这都得益于普陀区矛调中心“以外调外”特色工作模式的推广。

  为了在涉及新居民的纠纷调解中保证“一碗水端平”,普陀区矛调中心吸纳具有丰富基层任职经验、熟悉渔业生产工作的新居民兼职调解员入驻中心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用好老乡情,打好感情牌。今年,普陀区矛调中心还专门成立了“老杨新居民调解室”和“老章海上调解室”,充分发挥老乡优势,运用他们独特的调解技巧,更有效地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亮点特色我来说】

  舟山市普陀区委副书记孙丹燕:

  普陀区以打造县域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引领,引导新居民、东海渔嫂、船老大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氛围。同时,按照“一体化联动、全方位延伸”要求,对区、镇街、村社三级矛调中心(站)进行科学定位、全面优化,目前已建成20个示范型、44个普通型和21个经济型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 (站),基本覆盖全区,真正做到矛盾纠纷就近受理、就近化解,成功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纠纷化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