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制度作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交往的重要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订立合同、继承财产、证明亲属关系……大到投资经营,小到家庭事务,不少法律程序都离不开公证服务。如今,公证已深深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我省部分公证人员,听他们讲述公证事业的发展历程。
摸着石头过河
92岁的胡桂珍是宁波首名公证员,也是新中国恢复公证制度后,浙江省最早的三名公证员之一。
9月底的宁波,天气微寒。在宁波福龄颐养院,胡桂珍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公证员职业资格证书、司法部授予的银星荣誉章以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聊起工作,胡桂珍眼里有光,讲到激动处还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胡桂珍出生在浙江上虞,小时候只上过一年学,之后便跟着打工的父亲来到宁波,8岁进火柴厂当了童工,之后又在草席厂等多个工厂打零工。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胡桂珍的命运就此改写。17岁的她因为工作积极认真被推荐到宁波手工业联合会工作,她开始一边工作一边读夜校,取得了高中文凭,并于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1年,最高法院、外交部、外贸部、公安部发布《关于对出口信件中夹寄基层单位证明文件的处理意见》,明确我国公民申请办理出生、死亡亲属关系等涉外证明文件,统一由法院(公证处)办理。胡桂珍说,这一年,浙江分别在杭州、宁波、温州设了三个公证员岗位,她成功上岗,主要负责办理宁波、舟山、台州三地的公证业务。
胡桂珍记得,早期办理的公证业务大部分是涉外的,主要有三类:一是有些华侨在国外去世后,国内的继承人继承遗产需要提供亲属关系公证;二是一些厨师、建筑师等人员出国务工,其职业资质需要经过公证才能在国外得到认可;三是在国外结婚的,需要出具国内未婚证明等。
“那时候,公证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当地没有可以参照的案例,一切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胡桂珍说,遇到不懂的,她就打电话与另外两名公证员商量;碰上特别棘手的,她有时还会跑到上海等城市找同行“取经”。
胡桂珍说,自己当时负责三个地区的公证业务,常常要为出具一份“继承亲属关系证明”,跑到偏远的山村、海岛调查核实,有时路上就要花去一天时间。在那样的情况下,胡桂珍一年办理的业务数只有个位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证业务需求越来越多。1980年2月,司法部发出《关于逐步恢复国内公证业务的通知》,要求在继续办好涉外公证的同时,积极开展国内公证业务,首先开展收养、遗嘱、委托、赠与等几项主要公证事项。随后,司法部又对公证机关的建制和设置作了部署,要求在直辖市、市、县设立公证处。于是,全省各地陆续新成立一批公证机构。1981年,宁波第一家公证机构——宁波市公证处(现宁波市天一公证处)成立,当时只有4名工作人员,胡桂珍是其中之一。
不仅要合法合规,还要和谐圆满
在胡桂珍16年的公证员职业生涯中,有几起案件她记忆尤深。
其中一起是上世纪70年代,一名宁波籍富商找到胡桂珍,提出要做财产继承公证,“这在当时并不多见”。这名当事人财产多,家庭关系复杂,如何分配财产在他们家庭内部引发不小的纷争。胡桂珍觉得,继承公证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当事人真实意愿进行公证,同时还要公平公正、协调各方,保证大家都没有异议。于是她兼做“老娘舅”,奔波协调,花了三个月办妥这起案件,结果各方都很满意。“这起案件让我深刻意识到,办理公证业务,不仅要合法合规,还要和谐圆满。”
还有一起案子是宁波庄桥一户人家的独生女找到她,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父亲曾将数百枚银元分成几份埋在家宅地底并留下图纸,后来他们家迁出老宅,那些留在地下的银元该如何合法继承?胡桂珍说,这个公证比较像现在经常可见的证据保全类公证。当时她联系了银行的负责人一起到现场,根据当事人提供的图纸在老宅对应位置开挖,果真挖出1000多枚银元。胡桂珍为当事人做好公证后,这批银元便可交由银行进行合法收购。事后,这名当事人提出要给胡桂珍送几十枚银元做个纪念,胡桂珍坚定地拒绝了,“如果我拿了你的东西,我们公证处的‘公’字就要拿掉了。”后来,当事人特地给胡桂珍写了一封感谢信,胡桂珍将信收入档案,告诫自己要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从几个人到一群人
公证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公证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公证技术手段也越来越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公证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
王敏超1985年进入浙江省司法厅公证管理处工作,如今是杭州市东方公证处主任。他说,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正赶上经济体制改革,与企业承包经营合同有关的公证越来越多。“通过公证,可以确保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得到明确和保护,避免因合同条款不明确而引发争议,一些企业开始有了自主申请公证的意识。”王敏超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公证业务又发生了变化。任伟元正是那时候进入宁波市公证处(现宁波市天一公证处)的,在他记忆里,那时的公证业务增长较快,并广泛介入建筑招投标领域,“比如当时的宁波栎社机场、杭甬高速公路、宁波科技园区、白溪水库、东钱湖引水工程等重点工程里,都有我们公证员的身影”。再后来,商品房慢慢兴起,公证处又介入房地产领域,对商品房预售合同及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和转让协议进行公证。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社会不断深化变革。要说公证事业发展最快的阶段,王敏超认为当属最近五年,“公证业务走向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还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业务以及服务事项,比如司法辅助业务、调解业务,以及线上公证、‘一件事联办’等”。
如今,像胡桂珍曾经要花三个月才能办妥的财产继承公证业务已十分普遍,开具“继承亲属关系证明”也无需再东奔西跑。王敏超说,现在公安的人口信息、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信息等已实现全省联网,公证处可直接上网核查。
2019年,宁波市推出“公证E通”服务模式,实现100多项公证业务在线办理,在全国属于创新之举。这项工作还作为“宁波样本”登海岛、入藏区,协助舟山市完成12个“公证E通”点的部署,在四川藏区偏远地区落地应用。今年,宁波又在全省率先开展数字公证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目前已制定《数字公证服务通用要求》《数字公证档案管理规范》等标准77个并实施。
截至目前,浙江省有公证机构84家、公证员635人、公证员助理757人,一年办理公证业务60多万件。从几个人到一群人,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服务体系,从最初的涉外业务为主到现在涵盖合同、继承、遗嘱、婚姻、收养、房屋买卖、赠与、租赁等方面,公证服务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记者手记】
公证事业作为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法律之名,守护着公平正义的底线,搭建起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桥梁。采访中,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胡桂珍,还是仍奔波在公证一线的王敏超、任伟元,他们谈及公证业务时的专业与热情,都让记者感受到他们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们说,多年的公证工作,切身感受到了法治发展对人民的保护。未来,他们将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确保公证服务质量,更好满足群众新期待。我想,正是有了这些既客观中立又有情怀有温度的公证员,社会治理的基石才越来越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