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5月22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草案也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共1200多个条文,覆盖一个公民生老病死的全部生活。
那么,这部法典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又将给法律从业者带来哪些变化?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律师和高校法学教授,听听他们怎么说。
它很有“人情味”
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黄新发第一次接触民法典草案,是在2018年4月。当时,省律师协会组织听取律师行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的意见建议,黄新发参与了讨论修改。
黄新发介绍说,民法典草案很有“人情味”,“它将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成为大家的行为准则”。比如,在民法典物权编草案中,首次提出“居住权”制度,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现行法只承认房屋所有权、使用权和租赁权等房屋利用形式,‘居住权’是不被认可的。但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倾其一生的财富,为子女付了房屋首付,却无法保证自己能老有所居。也有些夫妻,婚前财产所购得的房屋归一方所有,一旦离婚,另一方将面临无房可住的情况。民法典草案中,享有居住权的一方经登记后便具有用益物权,这从法律上真正保障了困难群体住有所居。”黄新发说。
民法典草案还进一步完善了监护制度。近年来,未成年人在监护人离世后无法得到妥善照料而受到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此,民法典草案规定,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这一点特别好,不仅弥补了我国监护制度的漏洞,也让社区等基层组织能及时履行职责,及时发现相关情况并采取措施。”黄新发说。
“民法典草案中还有更多人情味,比如设置了离婚冷静期、明确了夫妻共同债务、赋予了逝者家属器官捐献决定权等。”黄新发说,“可以说,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关心的问题,里面都有。”
消解法律冲突
浙江丰国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松涛是一名从事民商法的资深律师。从事律师行业20多年来,他见证了民法的变迁。从《民法通则》到《担保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单行本,以及衍生出的大量司法解释,“这些法律法规内容庞杂且分散,有的甚至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况。”陈松涛说。
“比如《担保法》规定,同一债权上同时存在物的担保与人的保证时,即使物的担保人是第三人,物的担保亦应优先于人的保证。但这一点,在《物权法》中又有不同的规定。这就会经常导致同案不同判。”陈松涛说,系统编撰的民法典草案剔除了很多重复内容,消解了许多体系冲突,“有了这部法典,今后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问题将会大幅度下降。我们法律工作者在寻找法律依据时,也会‘减负’不少。”
“法律人需终身学习”
民法典正式实施后,现行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和相关司法解释等将同时废止。这不仅对老百姓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对法学研究也有深刻影响。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孙益武表示,民法典生效还需要一段过渡期,高等院校民法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将随之进行适当调整。“新旧法律如何恰当衔接,也是我们比较关心的。由于相关下位法和司法解释的更新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调整到位。”孙益武说。
上海申浩(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忠山也表示,民法典虽然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但不可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以后会有更多的司法解释随之出台,法律人需要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