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为11名流浪人员找到家人
诸暨公安用“大数据”串起寻亲之路

  近日,诸暨警方通过人像比对,帮助一名义乌籍走失人员老王成功找到了失散的家人。诸暨警方和救助站自2016年联合开展为流浪人员寻亲工作以来,已为11名流浪人员找到家人。

  2016年,为了让救助站的流浪人员早日回到原籍与家人团聚,诸暨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组织技术民警为救助站内的40名无身份信息人员集中采集了指纹、血样、DNA等信息,将这些样本在全国人口数据库里与海量信息进行碰撞对比。“我们除通过民政局提供的信息进行,第一时间对人像等公民身份信息进行碰撞比对之外,还每月定期带着专业装备到救助站,上门采集身份信息,加强协作配合与信息甄别力度。多一重信息采集,就代表着多一份希望。”刑侦大队刑事技术室副主任周琦讲道。而这样的举措,到2019年已是第4个年头了。

  2019年4月2日,又一个好消息从诸暨市救助站传来:已在救助站滞留整整八年的田老伯找到家了。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记得,田老伯是在2011年7月经好心人发现送来的,当时身体状况并不好,一直住院治疗。田老伯对家人电话号码等寻亲关键信息记得模糊不清。救助站经过多方寻找,但都无功而返。今年,待田老伯身体好转,救助站便将他的照片传送给了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希望通过人像比对,帮助田老伯回家。“当看到有97.6%的比中结果时,我立刻讲这个好消息报给了救助站那边。”负责这次人像比对的赵警官说。市公安局迅速与救助站对接,很快,便联系上了田老伯的家人。

  “二叔,我们都来接您了。”这一幕的团聚,田家人整整盼了八年。目前,田老伯被接回到了杭州萧山的侄子家中。

  接下来,市公安局将持续与民政部门做好对接工作,充分发挥刑事技术优势,为救助站内的滞留人员建立身份信息档案,完善健全滞留人员的长效身份查询机制,加大指纹、人像和DNA信息采集的普及率和准确性,提升专业性科学化的寻亲识别水平,让数据动腿跑步,全力提升救助质量,让更多的受助人员尽快与家人团聚,打通流浪人员返乡最后一公里。

  同时,警方呼吁,若是遇到家中亲人离散走失,应及时报警,主动进行血样、DNA等关键信息的采集,这样便可极大地增加寻亲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