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庭见”到“综治中心见”

6月18日,正值仲夏之月,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附近,天亮得也比平时更早些。

早上7时,秦永军早早来到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综治中心门口,等待和陈德荣的再一次见面……

缺失的合同引发赔偿风波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2年。

这一年,浙江启峰建设公司将新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劳务部分分包给宁波川流劳务公司,作为焊工的秦永军被川流劳务公司派遣至该项目工作。

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3月,秦永军在工作期间,不幸被塔吊吊运的重物砸伤。

“你是在启峰建设公司总包的项目里受伤的,不归我们管。”

“可不是我们派你来干活的,再说咱们也没签合同,我们没义务赔你医药费。”

因两家公司均未与秦永军签订劳动合同,所以周旋许久,秦永军也没拿到医药费和赔偿款。此时的秦永军还没想到,缺失的合同会让维权之路如此艰难。

2023年8月,秦永军向宁波市镇海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确认自己与项目总包方即启峰建设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并要求支付工伤保险、经济补偿金、劳动能力鉴定费、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高温津贴等共计23万余元。

2024年4月,仲裁结果给了秦永军当头一棒:确认秦永军与启峰建设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但因秦永军无法提供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等材料,只裁决启峰建设公司支付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高温津贴等2.6万余元,驳回其他诉求。

“2.6万余元”与“23万余元”,巨大的心理落差让秦永军决定换条出路。

“这件事拖了两年多,法官,您可要给我个说法啊。”2024年5月,不服仲裁裁决的秦永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法院骆驼人民法庭。

承办法官屈著芬了解情况并仔细审查起诉材料后发现,案件本身并不复杂,关键点在于劳动关系的认定和赔偿金额的敲定。

“也许,这起纠纷可以通过先行调解解决。”屈著芬在心里盘算着……

“这件事情已经拖了这么久,走诉讼程序费时费力还伤和气,大家都是为了尽快解决问题,不妨试试调解这条路……”屈著芬站在当事人的立场,提出建议。

“法官,我没打过官司,您说得有理有据,我信您的。”秦永军用长满茧子的双手紧紧握住屈著芬的手,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我也同意,让综治中心帮忙把这件事理理清楚。”启峰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紧接着说道。

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镇海法院将该起纠纷委派至镇海区综治中心常驻专业调解组织。

从“法庭见”到“综治中心见”

“咱们明天在综治中心见,商量商量怎么解决。”按照矛盾纠纷过滤分流机制,中心将该案指派给调解员陈德荣,调解前一天晚上,陈德荣通过电话联系了双方当事人。

第二天一早,陈德荣、秦永军和启峰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在综治中心大门口顺利碰头。

走进7500余平方米的镇海区综治中心,1个导服台、8大功能区、30个服务接待窗口、4个审判(仲裁)庭、5间调解室分列其中。

“综治中心就像个‘工具箱’,能实现矛盾纠纷和各类事件‘一窗式’受理、‘一网式’分流、‘一条龙’服务、‘一体化’管理、‘一站式’办结,各个部门可以协同解决矛盾纠纷。这个‘工具箱’能给你们说法。”面对焦虑的当事人,陈德荣时而安慰道。

调解开始了,但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

“我在工地受伤了,现在都干不了重活,你还想抵赖?”

“你没和我们签劳动合同,凭什么赔你这么多钱?”

秦永军坚持请求赔偿23万余元,启峰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则以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为由拒不赔付,双方都不肯让步,调解现场“火药味”十足。双方当事人之间犹如隔了一道鸿沟,让陈德荣不知如何跨越,第一次调解以失败告终。

定分不易,止争尤难。历时两年多的矛盾纠纷不能一拖再拖,镇海区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骆驼法庭、区人社局、劳动仲裁院、辖区工会等综治中心入驻部门联合研判。

该案原仲裁员罗军详细介绍案情后,各部门以“调解优先,诉讼断后”为原则梳理案情、制定调解方案。最终认定川流劳务公司虽未与秦永军签订劳动合同,但存在用工事实,构成支配性劳动管理,依法认定秦永军与川流劳务公司存在劳动关系,于是建议陈德荣调整调解方向,引入实际用人单位即川流劳务公司共同协商。

2025年3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秦永军、启峰建设公司与川流劳务公司达成调解协议:川流劳务公司支付秦永军赔偿金等8万元,于2025年7月前付清;启峰建设公司对付款义务承担连带责任。法院随即进行司法确认。至此,该起纠纷以“立案登记﹢先行调解﹢司法确认”的办案模式顺利化解。

这是骆驼法庭入驻综治中心后,与区人社局、劳动仲裁院、辖区工会、调解员联动解纷的一个缩影,也是镇海区综治中心“商调裁诉执”全链式解纷工作机制实质运行的生动实践。

由“物理聚合”引发的“化学反应”

“陈叔,我拿到赔偿金了!没想到综治中心的各位同志真把我的事放在心上。”6月18日,秦永军早早来到综治中心告诉陈德荣这个好消息。

镇海区是工业强区、用工大区,像秦永军案这类劳务纠纷不在少数。

“多元解纷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场所、没有力量、没有机制的话很难做好,畅通依法快速解决劳务纠纷的‘绿色通道’,是助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镇海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邬永忠说道。

2020年,镇海区法院在全省率先将下辖的骆驼法庭团队式入驻镇海区综治中心,提供调解指导、司法确认、诉调对接、登记立案等线上线下诉讼服务。

在镇海区委政法委的统筹指导下,镇海区法院、区人社局、劳动仲裁院、辖区工会等部门依托镇海区综治中心“一站式受理”优势,联合成立了“商调裁诉执联动中心”,即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执行于一体的劳动争议化解新模式,形成了劳动争议处置化解的体系化能力,以相关部门的“物理聚合”引发机制创新的“化学反应”。

“‘非诉讼不权威’是大多数当事人的担忧,镇海区法院在前端‘商调裁’阶段辅以司法确认、裁审联席会议、法官结对指导等机制,以‘司法嫁接’强化‘商调’权威,推动纠纷实质化解。”镇海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磊说道。同时,镇海区法院还加强立案后委托调解工作,促进诉调对接、以调促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

据王磊介绍,2024年,镇海区劳务纠纷达3000余件,95%以上的纠纷通过调解方式予以解决,仅剩100余件流转到诉讼,这正是“商调裁诉执”工作机制实质化运行的成果。

“近三年,累计化解20余件重大劳动争议案件,涉劳动者1000余人次。”镇海区综治中心展示牌上的这一成果格外引人注目。据镇海区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已建立重大案件应急处置机制,对达到预警标准的案件,中心第一时间向镇海区委政法委请示报告,由区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多部门研判,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的政治优势。


图为镇海区综治中心

目前,宁波11家基层法院均已在辖区综治中心设立诉讼服务功能区或立案窗口,76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法院干警入驻综治中心开展诉讼服务,21名退休法官加入属地调解队伍,助力综治中心高效运行。

“宁波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入驻综治中心推动便民诉讼服务一站式办理,发挥法院维护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功能,推动更多纠纷在源头化解、在基层解决。”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杜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