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贸脉搏上织就“平安网”,看这个街道如何答好基层治理卷

夏日的热浪被会议室内的冷气驱散,但思想的交流却热度不减。经过“长三角大学生看浙江”五天的暑期实践,一场关于宁波市鄞州区东郊街道如何在商贸繁荣与社区治理的交汇处,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织就“平安网”展开深度讨论。

五天的调研走访,师生们感慨良多,大家抛问题、亮观点、碰思路,讨论声此起彼伏。

聚焦市场:机制创新中的“人”与“法”

“调解室里的茶水温热适中,就像老陈把握矛盾的火候。”组员马驰亮这样描述东郊司法所老调解员陈益民的工作艺术。满墙锦旗簇拥的办公室里,65岁的老调解员陈益民道出了他对平安最朴素的诠释:“把和谐与矛盾达成平衡,大家自然都平安了。”从基层警务工作者到扎根社区的“三宝调解员”,他数十年如一日打磨邻里“小事”——房屋漏水、口角争执在他手中化作和解的暖流。“纵使未能化解矛盾也全力奔走”,这份刻进骨子里的“益民”初心,让墙上一句“矛盾调解显智慧”的锦旗成为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老陈的身影,诠释着机制创新中“人”的温度:当职业习惯升华为生命自觉,平安便从宏大叙事沉淀为家长里短的圆满。

走访中,调研小组成员王子丹发现,市场商户们对“法拼拼”服务赞不绝口。这个发现被他写进采访手记:“当基层治理遇上团购思维,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最暖一公里’。”对此,宁波市鄞州区东郊街道党工委委员陈晓霜介绍道,鄞州区三分之一的专业市场坐落于东郊街道,集聚百货、建材、机电等9家大型专业市场,商铺4000余个,营业面积56万平方米,动态从业人员约2.7万名,其中市外来鄞务工人口1.8万余人,占比66.7%,规模和密度均居全市首位。商业繁荣、经济活力旺盛的另一面,是经营者、劳动者和消费者三方对公共法律的渴求。许多商户面对小额纠纷时总陷入两难——打官司成本太高,忍气吞声又憋屈。在此基础上,被商户们戏称为“法律拼多多”的“法拼拼”项目应运而生,成为东郊街道破解市场治理难题的妙招。商户们像拼团购物一样“拼”法律服务,成本最低可降五成。

“以前商户们觉得法律是‘奢侈品’,现在成了‘日用品’。”现代商城商圈专属网格员陈豪挎着塞满《法治体检报告》的文件袋,挨家挨户送服务,商户们笑称这是“法治外卖”到家了。

数据是最诚实的见证者。据了解,截至目前,专业市场消费矛盾纠纷共发生275起,同比下降13%,其中重点商户消费纠纷共发生44起,同比下降37%。在这片商贸热土上,专业法律力量的介入,让产品造假、定金纠纷等痛点,因“常识宣传”和“法拼拼”等项目的推动而有了“指导性框架”。法治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成了商户们算得清、用得上的“生意经”。

从老陈用温情消弭矛盾的个体坚守,到专业团队以法驱动治理的制度探索,“人”与“法”在基层实践中交织成韧性网。

社区织网:多元枢纽的协同之力

调研途中,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生们穿行于鄞州区东郊街道的社区网格间,一幅以多元枢纽织就的治理图景徐徐展开。

街道紧扣“双片区”发展定位,东西两翼齐飞。东片依托“中部科产城融合带”加速仇毕区块开发,拓展城市新空间,西片借力滨江时尚休闲线及中海环宇城特色街区,雕琢“有秩序、有温度、有活力、有格调”的文明水岸。五个社区立足禀赋,精准施策——仇毕社区以越剧文化为魂,打造“一核多点”的毕春芳艺术馆及“九个一”公共服务链;横石桥社区聚焦全龄友好服务,24小时智慧柜、老年合唱班与“英才少年成长营”无缝衔接;宁丰社区则创新“共享家园”模式,节气课堂、共享钢琴角激活邻里温度……

协同之力更源于治理机制的创新裂变。江丰社区首创“众筹微治”模式,通过互惠项目创收反哺社区基金,孕育出34家多元社会组织,“人人主播”“解忧胶囊”“外婆厨房”等项目赋能居民共治;海悦社区则强化党组织、物业、居委会、业委会“四方联动”,与鄞州区委平安办共同打造“悦+”平安鄞州共享空间,并引入鄞州区平安建设志愿者联合会,以“公益基金+多元服务”筑牢平安基石。当华东政法学者在“微沙龙”中探讨AIGC赋能新闻生产时,社区已悄然实践着机制与人本的融合。

让每个微小单元都成为抵御风险、承托民生的节点。这恰是深植文化根脉、链动多元主体的“平安网”的生动诠释——秩序与温度在此交织,为商贸动脉注入持久生命力。

传播者思:触摸法治的温度,记录治理的深度

“这次调研让我真切感受到,法治新闻的温度就藏在调解员老陈那布满皱纹却坚定的眼神里,藏在商户们从投诉到理解的转变中。”调研组成员梁静茹感慨道。华政传院学子们带着书本知识走进东郊街道,在实践中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深度。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传播学院带队老师陈雪薇对于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作出总结:这是一次生动的“四力”实践,学生们深入基层,用“脚力”行走社区、“眼力”发现线索、“脑力”思考逻辑、“笔力”讲述法治故事。“这段经历让我们第一次真正触摸到法治新闻的温度,见证了基层治理中法理情交融的生动实践。作为记者和新闻学子,其责任就是将治理过程中的规则与温度真实生动地传递出去,让公众理解背后的付出与智慧,这本身就是提升治理、凝聚共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