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被誉为“水中活化石”“水中大熊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具有极高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在3月28日中华鲟保护日来临之际,26日,一场特殊的听证会在舟山市人民检察院举行,专家、渔民、行政机关代表围坐一堂,为拯救中华鲟寻找答案。
数据显示,野生中华鲟现存不足千尾,2020年被列为“极危”物种。中华鲟一生90%的时间在海洋度过,据卫星追踪与误捕记录显示,长江口至舟山群岛的近海区是中华鲟最密集的栖息地。仅今年1—3月,舟山当地渔民误捕中华鲟7次,近十年累计误捕超70次,岱山、嵊泗个别渔民甚至误捕多达二三十次。“环境DNA检测证实,舟山海域是中华鲟生存的关键区域。”浙江海洋大学的专家报告这样指出。
听证会上,拥有41年专业研究经验的“中华鲟之父”危起伟教授语气凝重:“2018年长江流域再无中华鲟自然繁殖记录。若海洋栖息地失守,这个物种将彻底消失。”视频连线中,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姜伟补充道:“舟山海域对中华鲟的保护,是延续种群的希望,相当迫切。”
如何守护这片“海洋家园”?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与专家抛出多项方案:在黄泽洋等海域划设长期或季节性禁渔区;利用现代专业设备追踪洄游路线;成立专项保护组织,制定栖息地管理条例。针对频发的误捕问题,听证员建议为渔民配备急救设备,开展放流培训,并依托“东海渔嫂”志愿队伍深入渔村宣传。“误捕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造成的伤害。”全国人大代表夏永祥的发言引发共鸣。
法治利剑同步出鞘。舟山市检察院当场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书,要求两个月内完善监测机制、强化普法宣传。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长江保护法,检察机关将切实履行公益诉讼职能,集思广益,加强中华鲟等珍稀水生生物保护措施和普法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