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门槛,寓意“洗去过往”的鞭炮点起,热闹的声音虽传不进耳朵,但看着亲人的笑容,“小哑巴”嘴角上扬。日前,浙江省第五监狱民警带着新生的“小哑巴”回到了他江西老家。
“走失这么多年,没想到还有再见的这天。”“小哑巴”的姐姐边感谢民警,边往“小哑巴”碗里夹菜。从寻找“小哑巴”到接受他是罪犯的事实,再到如今的新生,家人张罗的这顿团圆饭背后,是监狱民警历经数年,辗转多地,联合地方公安、司法局、村委等,运用大数据筛查、DNA信息比对等方式,圆的一场近20年的“寻亲梦”。
寻来处
聋哑残疾、不识字、不会手语且患有轻度精神类疾病,自2006年入监以来,“小哑巴”与民警、同监犯的沟通基本靠意会、“瞎比划”,时常因沟通问题产生摩擦,再加上空白的身份信息,“小哑巴”的改造状态并不好。
为此,监狱展开一案众析。“他总是关注与家人会见的罪犯,看着会见回来的罪犯,眼里都是羡慕。”民警丁浩的话打开了思路,监区随即着手帮助“小哑巴”寻找亲人。
寻亲之路并不顺利。无论民警怎么启发引导,“小哑巴”都是摇头、点头或憨笑,无任何收获。另外,监狱指派民警赶赴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查阅卷宗、到“小哑巴”犯罪现场走访周边群众,均未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十多年来,监狱每年都会启动为“小哑巴”寻亲的监地“链接”,但都未能如愿。
终有果
2024年,“小哑巴”临释在即,他的户籍地仍是一个“谜”。本着让“小哑巴”新生后早日安定、实现与社会对接的目的,监区决定重启为“小哑巴”寻亲计划。恰逢当下监狱建设“智慧监狱+监地联动大数据平台”应用,监狱联系常山公安到监狱对“小哑巴”进行DNA采样,利用大数据信息库比对,终于找到一条新线索,监狱当即指派民警前往调查。
在江西当地司法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民警走访了若干个自然村,找到了蛛丝马迹——某村20多年前有一聋哑人刘某走失,年龄、体貌特征与“小哑巴”高度吻合。但由于时间长、相貌变化,村委无法通过照片确定“小哑巴”是否就是刘某。谈话间,刘某的故事也逐渐展开:父母过世,刘某跟姐姐同住,因与姐夫发生口角离家出走,姐姐如今随子女赴义乌打工。随后,村委又带着民警到刘某家现场踏勘,并翻查了村里的“刘氏宗谱”。
第二天,民警和司法局工作人员到公安部门查阅档案,又到镇政府翻阅“村户籍登记本”。在村两委帮助下,民警联系上刘某姐姐。
再接纳
经过初步对比,刘某姐姐确认“小哑巴”是她的弟弟。喜极而泣后,看着走访的监狱民警,她才意识到原来听话懂事的弟弟如今却是罪犯。民警看懂了刘某姐姐脸色的转变,为避免初次商谈陷入僵局,民警留下联系方式,等其与家人沟通后,再行会面。
刘某的身份能否被家人接纳?刘某姐姐是否愿意做好之后的帮扶纾困?就在民警犯难时,刘某姐姐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再次商谈有关弟弟的事项。此时,公安机关也传来消息,两人血样比对成功,刘某姐姐是“小哑巴”的胞姐。
近期,监狱民警再次奔赴江西,与刘某姐姐及其家人会面。民警从刘某姐姐作为监护人的法律依据、罪犯刑释后地方政府的对接政策、政府对残疾人的帮扶政策、困难人员建档立卡等方面做了说明。刘某姐姐表示,“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但再难我也要接弟弟回家,不能让他再走上犯罪道路。”
为“小哑巴”寻亲一事终于尘埃落定。出狱时,“小哑巴”与等在门口的姐姐紧紧相拥,跟随民警踏上了回家之路。这条路,民警与“小哑巴”同样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