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清晨,安吉县溪龙乡茶山云雾缭绕,采茶工指尖翻飞,采摘今春第一捧嫩芽。“往年总担心发生工钱扯皮。现在,合同里把工钱、保险都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干活踏实多了。”安徽籍采茶工蔡阿姨滑动手机屏幕,向记者展示新签订的标准化劳务电子合同。
劳务合同标准化,源于2022年的一场典型纠纷。当时,茶商程某与中间人蒋某因1.3万元采茶工工资发生争议,诉至法院。法官审理发现,双方仅凭“时价”等模糊字眼达成口头约定,关键条款散落在30余条零碎微信记录中,其中7条关键信息还遭到人为删除。
“每起案件都是观察产业风险的窗口。”安吉县人民法院梅溪法庭庭长潘司乐说,该案暴露出传统口头缔约模式下用工风险的冰山一角。2024年案件一审结,法院就组建专项调研组,历时几个月走访茶农、茶商及采茶工群体,发现近三年的涉茶劳务纠纷中,90%与约定不明有关。其中,用工主体不明确、用工时间有争议、薪酬计付标准模糊、责任保险缺位、证据留存困难、纠纷解决时间长等是共性问题。
专项调研组针对“茶商直聘”与“中介代招”两类用工模式,创新设计了甲乙丙三方标准化合同模板,既涵盖用工期限、计酬方式、报酬支付等核心条款,又增设争议优先协商调解机制,同步要求茶企为采茶工投保人身意外险。今年白茶开采前夕,安吉法院向核心产区溪龙乡、梅溪镇发出《关于规范采茶用工助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的司法建议》,配套发布了合同范本及流动调解机制。
很快,司法建议落地。“合同权责条款像尺子一样清晰,还嵌入了保险保障和纠纷调解程序。”溪龙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收到司法建议后,当地立即建立用工备案制度,要求茶企通过线上平台登记用工信息,并设立流动调解点。
这份标准化劳务合同,也在安吉法院、县白茶专班、安吉白茶协会的联合推动下,在全县推广。这项由司法系统“诊疗式”治理催生的创新举措,正重塑当地价值数十亿元的白茶产业链基础规则。到现在,已有上万名采茶工完成了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