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宁市人民法院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辽宁本溪的烫金锦旗与感谢信。当事人王某用“正义的守护者,人民的好法官”,为这起横跨1779公里的股权纠纷划上了圆满句号。
2021年1月,辽宁投资人王某与某科技公司签订股权投资协议并注资233万元,后某科技公司因转型受挫,经营陷入困境。双方于2022年2月签订补充协议将投资转为债权,约定2024年2月前清偿。然而,债务方逾期未履约,2024年11月,王某抱着最后希望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向海宁法院提交了立案申请。一场“云端解纷”就此展开。
“当时,被告公司账户已经有执行终本的案件,还有多起案件正在执行。”承办法官沈心纯接手案件后发现,被告公司虽认可债务,却已深陷经营危机泥潭,经与执行法官及破产案件审查法官对接,发现也无法进入执转破程序。
传统“一判了之”,不仅可能加速企业崩盘,债权人权益也将沦为“空中楼阁”。对此,法官提前介入人民调解,并创新采用“三步调解法”指导调解:先通过关联案件大数据研判企业“造血能力”,再以“背对背调解”消解对立情绪,最终构建“履约保障机制”破解信任危机。
调解过程远比预想的艰难。原告王某因健康问题急于回款,被告公司则受困资金链无力清偿。法官化身“法治医生”,既为原告算清“诉讼风险账”——若走执行程序可能面临“赢了官司拿不到钱”;又帮被告谋划“纾困路线图”——通过分期履行重拾商誉。经过三轮方案调整,当事双方终于达成“10万元诚意金+分期付款+违约连带”的调解协议。
2025年1月28日,也就是除夕当天,被告筹措的10万元首笔款项如约汇至法院账户,这场困局迎来破局点,沈心纯立即组织当事双方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签署了人民调解协议。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法院根据双方达成的人民调解协议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并将10万元支付给原告。
“本溪距离海宁有1779公里之遥,贵院的网络立案给我提供了很大方便,使我节约了开支。沈法官总是耐心倾听我的诉求,以精湛的业务能力为我答疑解惑,甚至在大年三十举家团圆的日子还在为我的案子操劳。”王某在感谢信中感慨道,“通过这次经历,我更加相信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