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海,如何应对合规风险与商标纠纷?
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了一场研讨会

近日,由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办的国际贸易合规风控与商标纠纷应对策略研讨会举行,涉外知识产权专家、出海企业代表等80余人出席会议。这是该中心今年以来主办的第二场护航企业出海相关的培训活动。

如今,越来越多浙江企业开拓布局海外市场。2024年,浙江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数量达到11.9万家,其中民营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民营企业进出口42557亿元,占全省进出口的80.8%。

企业要在海外市场开疆拓土,境外经营合规是首要且关键的一环,即企业在开展对外贸易、境外投资、海外运营等活动时,需严格遵循当地法律法规、国际条约、监管规定、行业准则、商业惯例等。然而,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国政策频繁调整,企业面临的合规风险不小,而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资源和经验相对匮乏,在应对合规风险时先天不足,合规需求愈发迫切。其中,由于商标地域性保护原则,商标问题尤为突出,成为众多企业海外拓展的一大障碍。

“多数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都遭遇过知识产权纠纷,提升合规风控及纠纷应对能力是浙江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答题。”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庞美蓉在研讨会上说。

研讨会上,浙江省贸促会商法中心专职调解员程婕分享案例:去年1月,一家瑞安企业受一家利比亚公司委托加工出口一批汽配产品,但产品因涉嫌侵犯厦门某公司在宁波海关备案的商标权被宁波海关扣押。瑞安企业为贴牌加工,虽获利比亚公司商标授权,但该商标仅在利比亚注册,未在中国注册,且和厦门公司的商标确有比较强的相似性。最终,瑞安公司积极收集并提供了品牌授权证明、产品未在国内销售、对国内产品没有实际损害等一系列相关抗辩材料,才得以被放行。

对此,程婕表示,“企业出海,知识产权要先行”,应提前在目标市场国家进行商标、专利等的国际注册或海关备案,根据企业海外业务布局,制定有性价比的知识产权布局方案;交易前要从查明出口国的相关政策、签署规范的外贸合同、明确质量问题约定等各方面对国际贸易风险进行事先防范,努力治“未病”。

不仅传统的制造业产品寻求海外市场,新兴的商业模式和创新产品也不断涌现,对传统商标的确权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网络运营、APP标识等新型商业标识的商标保护问题日显突出,成为新的争议点。对此,企业更需要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杭州华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法务负责人郑晓敏在研讨会上建议,企业在应对海外商标纠纷时,应通过企业法务与知识产权专业人员、代理机构或律师事务所、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多方协同合作,深度挖掘各类有利因素,最大限度运用相关法律程序及资源。

“目前,合规成本已经成为影响出海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庞美蓉认为,“企业合规需要在成本控制和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

据了解,针对企业自主开展海外商标监测及应对时存在专业性不足和成本高等问题,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可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商标注册指导、技术支持,目前已开发“商标预警监测系统”加强事前预警。在纠纷发生时,中心也能够协调各方资源为企业化解矛盾,并在事后开展研讨会等活动总结、分享经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意识。

“前期刚出海时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也踩过很多‘坑’。”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的参会代表表示,“研讨会总结以往企业遇到的经验教训,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更有信心应对挑战。”

据了解,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持续开展“常态化+个性化”海外商标预警监测,2024年对浙江省1024个出口名牌和67家重点企业309个商标在全球常态化监测,累计筛查风险信息15681条,发现抢注商标信息234个,通过多渠道向企业发送商标抢注预警报告共计138份。“未来,中心将继续提升服务质量,全方位护航出海企业,继续做好企业的勤务兵。”庞美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