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百条微信语音信息中找准“突破点”
这起加工合同纠纷案结事了

拿到原、被告提交的两沓厚厚的材料,杭州市临平区人民法院塘栖法庭法官吕伟开始“抽丝剥茧”,不断翻阅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图纸,学习焊接H型钢国家标准,反复播放近百条语音信息,都快把自己变成“行家”了,只为找准一起加工合同纠纷案件中的“突破点”。

近日,在承办法官的调和及工厂轰鸣声的见证下,双方达成调解,被告将货款当场返还原告,原告体谅被告的不容易,也补偿了部分款项。

原告某钢铁公司与被告某材料公司本来是业务上的老伙伴了,经常相互介绍生意。

此前,钢铁公司向材料公司定制一批H型钢并按约支付定金,后钢铁公司验收并交付客户,但客户反馈H型钢不符合要求,需要整改。材料公司表示该要求涉及特定用途,无法整改。

双方沟通数次,不欢而散。钢铁公司提起诉讼,要求材料公司双倍返还定金并赔偿其损失,“如果被告不认可,我们就申请鉴定。”

但材料公司认为已按要求完成了加工,且经钢铁公司验收无误后才出库的,要求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剩余货款以及逾期付款的滞纳金和利息。

由于双方主要通过微信沟通,吕伟让双方先把相关的聊天记录、尤其是语音记录完完整整地理出来,绝不能删减、隐瞒。

从大量聊天信息中,吕伟归纳出双方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H型钢的平整度和焊接方式,钢铁公司在聊天中多次提到接口问题,但并非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要求,而是中途追加的;材料公司虽然告知过钢铁公司其在精度上达不到那么高的标准,但承诺了能够按照要求完成货物加工。“双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货物标准、用途作出进一步明确,也是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吕伟告诉记者,与其走诉讼程序,还要花时间和金钱去鉴定,不如坐下来面对面调解更高效。

钢铁公司强调,在定制过程中已多次提醒材料公司注意强制性国家标准等相关要求,但对方最终交付的钢材存在多处问题。

材料公司则反驳,这种钢材的接口平整度、焊接方式等并非强制性标准,而是属于推荐性标准,他也多次在微信中表示“不(焊)接我保证不了,接一下是难免的”“不是每一次都(焊)接”,钢铁公司并未就此提出异议,也未给出更明确的指示。钢铁公司本次所需的H型钢必须由特定机器才能做出来,而自己的生产条件无法达到相应要求,如果对方一开始就告知该情况,他是不会承接这个订单的。

调解期间,双方都表现得剑拔弩张,但这反而让吕伟觉得,“症结”找到了!几次致电之后,吕伟决定前往原告的工厂现场勘验,对H型钢进行随机抽样,也为原告提起的申请确定鉴材。这一次,双方当事人、代理人均到现场,查勘中发现确实存在原告所说的问题,也印证了被告所称工厂目前的施工工艺和精度确实无法达到特定的要求。

原告告诉吕伟,不久前双方合作的一个订单也发生了类似问题,“上次出问题,确实是我没有把标准给你说清楚,我自己吃了这个亏。这次我把标准给你了,你交过来这样的货真的说不过去。”原告负责人说道。

“微信消息太多、太乱,有些细节上的要求你是后来才说的,接口有点气孔的情况很普遍,其他客户也能正常使用,没想到你这次的订单要求这么高。”

见双方态度有所缓和,吕伟感觉调解有戏,赶紧乘着这股“东风”突围。“现在话都说开了,你们也明白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司法鉴定还要支付高额鉴定费,能够及时止损就不必僵持到底。”吕伟调和之下,双方爽快签署调解书,并按约履行。

“许多纠纷都是因为当事人双方心里憋着一股‘劲’,这就需要我们去探查卷宗材料未载明的真相,去体察当事人的矛盾症结,才能打开意想不到的解纷新思路。”吕伟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