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范同志”收到张大伯的第五封手写信

又是一个正月,又是一封熟悉的手写信。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写信了。昨天,新昌县公安局民警范菊钗看到信封,就知道——又是张大伯来信了。

展开信纸,每个字的一笔一划都清晰有力,虽然有些涂改,但字里行间都透着感激和温情。

五年来,信纸上的墨迹见证了这名83岁老人与人民警察之间跨越时光的温暖情谊。

上世纪60年代初,张大伯参军入伍,70年代转业回乡,原以为可以开启新的生活,却因身体原因未能及时办理病休手续,最终成为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的社会“透明人”。

陷入困境的张大伯在新昌也没有房子,只能依靠兄弟姐妹接济生活,他无法享受社会福利,甚至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都没有。

2019年6月下旬,张大伯因身体原因,生活越发困难,决定试着求助新昌县公安局的行政审批科,看能不能争取落户。当时,正是范菊钗接待的张大伯。

听完张大伯的讲述后,接下来的两个月,范菊钗开始了“寻人之旅”。她像侦破案件一样,一点点寻找张大伯的身份线索。从档案馆到派出所,她翻遍了厚厚的历史资料;从张大伯曾经的服役部队到地方政府,她打了几十通长途电话,联系了无数人……终于,从泛黄的档案中,她发现了关于张大伯的线索。

范菊钗立刻联系了张大伯曾经的战友、原部队相关负责人,逐一核实情况,并获得证明。

2019年8月,张大伯终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户口簿和身份证。当范菊钗把崭新的户口簿交到他手里时,这名老兵眼里闪烁着泪光,半晌后,他缓缓说道:“我以为这辈子都等不到了……谢谢你,范同志!”

那年,张大伯写下了第一封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与敬意。他在信中说道:“是你们公安民警给了我一个身份,让我不再是个‘无名之人’……”

然而,故事并未结束。

落户后,范菊钗仍牵挂着张大伯的生活,定期打电话询问他的身体状况。2022年,张大伯申请公租房,由于户口落在张大伯妹妹这,住建部门认为张大伯不符合条件。

范菊钗得知情况后,迅速联系相关部门,经过多方协调,为张大伯的特殊情况出具证明,最终为张大伯解决了公租房问题。

此后,每一年的正月,范菊钗都会准时收到一封手写的信,只是内容不再有求助,而是每年送上祝福。

范菊钗对记者说,看到来信总是心头一暖,细看内容张大伯日子过得平静轻松,心中又特别开心。“不管有什么困难,有需要尽管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