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长兴县人民法院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帮助经营主体纾困解忧、降本减负,真正解决经营主体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发挥人民法院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职责使命。
助企解忧
激活市场内生动能
“两年多了,公司终于进入正常状态,二期的乡村酒店项目也要进入开发阶段了。”说起重焕生机的项目,公司负责人难掩激动。
这个曾深陷1.8亿元债务泥潭的公司,在长兴法院的精准施策下,不仅化解了股东僵局,还实现了从濒临解散到涅槃重生的蝶变。
该案涉案标的大、牵涉范围广,一旦公司解散,可能引发与工人工资发放、关联金融机构收回债权有关的纠纷等。
为防止公司内部经营风险外溢,长兴法院通过“保全+调解”的司法组合拳,以“股东矛盾疏导+股权结构优化”精准施策,最终促成双方签订调解协议。
这种“救治重症企业”的司法智慧,正是长兴法院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缩影。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建设者,案案都是营商环境试金石。2024年,长兴法院深入贯彻《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高效审结涉企案件4712件,涉案标的额21.79亿元,法院牵头的多元解纷、办理破产等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指标均达到满意值。
为进一步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长兴法院聚焦涉企司法服务增值化改革,创新赋强公证、预查废等非诉解纷举措,近7成金融借款纠纷通过诉前化解。针对企业财产保全中的堵点、痛点问题,专门发布涉企财产“优八条”政策,优化基本账户保护舱、保全听证等机制,最大限度减少财产保全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府院协同
破局纾困重焕新生
2023年5月,长兴第二人民医院因资金链断裂陷入破产危机。面对群众的就诊需求以及医护人员的安置问题,长兴法院如何破局?
经研判分析,法院审判团队决定运用“破产不停产”模式,通过府院协同机制开启救治式重整。
“我们采取‘双轨并行’策略。”承办法官臧峻月介绍,“一方面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协调卫健部门保障执业资质延续,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监管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不降标。”这种创新模式既维护了债权人债权的受偿权益,又守住了群众就医的“最后一公里”。
在“放水养鱼”策略护航下,医院重整期间日均接诊量逆势增长8%,住院患者实现“零非计划转院”,140余名债权人约1.2亿元债务得到了清偿,真正做到让危困经营主体涅槃重生。
这场保卫战背后,是长兴法院深耕破产审判改革的持续发力。2024年,长兴法院积极发挥破产审判的职能作用,持续完善经营主体的救治和高效退出机制,审结企业破产案件37件,化解银行不良资产1.03亿余元。设立全市首个破产办理综合服务窗口,办结全市首例企业破产和解及个人债务清理合并审理案,相关调研成果获第十五届中国破产法论坛征文一等奖。
柔性司法
兑现权益护企安商
数控机床轰鸣运转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加紧组装设备……随着最后一笔款项到账,长兴某科技公司如期履行全部付款义务。这家曾因资金链断裂陷入执行困境的县工业50强企业,在法院创新举措助力下摆脱危机。
面对这起涉企执行案件,长兴法院执行法官联合开发区管委会成立专项工作组,创新将财产申报程序前置至执前督促阶段,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数据分析开展信用评估,精准识别出该企业系暂时性经营困难但具备发展潜力。
“对企业来说,信用就是生命线。”执行法官介绍,通过诚信履行能力分级评估机制,对符合A级标准的企业采取“活封活扣”保全措施,允许其继续使用生产设备,并量身定制分期履行方案,最终实现双赢。
此案的成功实践,折射出长兴法院“善意执行生态圈”的创新成效。该院将诚信履行能力认定与属地政府联动机制深度融合,建立联合激励“白名单”、免于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生产经营保护舱等诚信履行企业保护机制,采取“活封活扣”释放涉查封财产价值6300万余元,为360余家企业修复信用。对已履行义务企业实时删除失信记录,确保经营主体“轻装上阵”。
2024年,长兴法院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动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机制,将执前督促、执行联动等举措向重点产业园区延伸推广。通过前置纠纷化解端口、优化信用修复通道、创新财产处置方式等,保障债权人权益兑现,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活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注入司法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