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激发民间智慧 打造基层治理“余杭样本”

  今年以来,杭州余杭区立足区域实际,将“三治融合”作为区“社会治理创新年”和新时代“枫桥经验”总结提升推广工作中的重要项目来抓,逐步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区)自治、法治、德治建设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打造了基层治理的余杭样本。

“三治融合”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余杭区临平街道梅堰小区,近年来因为住户私家车保有量急剧上升,小区停车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车辆占用了绿化带和消防安全通道,既严重破坏了小区环境,又带来了安全隐患。

  社区居民代表、社区干部,以及社区所在司法所、法律顾问会商后,计划启动改造项目。项目实施过程可谓“多管齐下”——数次召开民情恳谈会,通过PPT介绍整个改造项目的背景、现状、设计方案,收集居民建议,完善方案;向居民分发倡议书;对乱停车现象严重的住户上门开展普法教育。

  最终,改造顺利完成,小区内停车难、绿化被破坏等情况得到了有效解决,还增设了健身、休闲区域,居住环境品质大大提升。

  梅堰小区的成功案例,是余杭区开展“三治融合”工作的一个缩影。

塘栖村文化礼堂.jpg

塘栖村文化礼堂

  今年3月16日,余杭区召开社会治理创新年暨“平安余杭”建设大会,研究部署社会治理创新年工作。全区以社会治理创新年活动为载体,强化自治基础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引领作用,有效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许多涉及百姓利益的热点问题,在这一框架下得以有效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不断夯实。

激发合力 “三治融合”更添新意

  9月5日,经过初筛的19个余杭区“城乡社区善治计划”公益项目进行路演。该项目是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内容的公益创投项目,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居民参与为重点,旨在形成“居民事居民办”的良好基层治理氛围,在全省范围内尚属首推。

  项目自发布公告和村(社区)需求表后共收到了26个申报项目,区内外多家社会组织与村(社区)对接并开展需求调研,经过前期专家对调研报告的评审、初筛,选出19个项目进行路演。最终有17个项目进入实施计划,预计拨付资金159万元。

  在“三治融合”实施的过程中,余杭区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呈现出许多颇具创意的做法。

  余杭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司法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制定和修订工作的补充通知》,要求各镇街、城乡社区做好村规民约修订工作,目前两约修订率已达100%。

  结合“美丽余杭”建设,将法治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在对原有民主法治建设阵地进行提升改造的同时,鼓励基层村(社区)开展法治小公园、法治小景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着力形成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

形式多样 “三治”激发民间智慧

  星桥街道开展社区公约海报设计大赛;五常街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村民公约有奖答题;南苑街道建立“板凳民主评议团”,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理念深入人心;中泰街道南峰村建立“五星考核机制”,以户为单位分类实施考评,评出星级,奖励先进;塘栖镇丁河村建成“三治”广场,依托草帽议事庭,鼓励群众参与乡村事务;鸬鸟镇山沟沟村汤坑景区设置整治公示榜、红黑榜,引导农户和民宿(农家乐)业主支持并参与全域基础环境整治工作……

丁河村“三治”广场.jpg

丁河村“三治”广场

  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最美”系列评选、“榜样的力量”——余杭区第三届道德模范、“美丽余杭人(新余杭人)”、“美丽家庭”等评选活动;深入开展“新风汇余杭”“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价值观”、学雷锋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激发民间智慧开展“自治”,培育向上向善“德治”样本的同时,余杭区出台了《公共法律服务三级实体平台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建设,夯实“法治”基础。

  截至目前,全区镇街和现有村(社区)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建成率和村(社区)法律顾问覆盖率均达100%。进一步完善村(社区)调委会建设,指导司法所及时跟进20个新增社区建立人民调解组织,实现全区366家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建成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