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枫桥经验”注入现代元素让社会治理走入“智能时代”

readimg (1).jpg

  寻访宁波对于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的过程中,记者被这座城市社会治理中无处不在的“科技范”所吸引——社会治理工作中心里,各种信息流交汇、时时更新;警调衔接自助服务系统集网上预约、实时流转、在线咨询等于一体,方便市民网上点选“调解专家”;智能警务亭逐步实现对人、车、行业、组织、场所等社会要素“点对点”、近距离的精准管理和服务……这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将发源于诸暨农村的“枫桥经验”,注入“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等现代元素,全力打造社会治理的“智能时代”。
倒逼服务“沉到一线”
  在宁波市社会治理工作中心,工作人员李晓明认真整理着《2018年第二季度民生顽疾转报》。他前方墙上的两块显示屏,时时更新着网格员上报的消息,“全市4万多名网格员上报的事件、已处理事件情况,全都及时显示在上面”。
  2017年,宁波市社会治理工作中心借助信息化,形成了网格、村社、乡镇、区县、市级五级贯通的社会治理工作闭环,加上活跃在全市各个对口“责任田”里的4万余名网格员,宁波基本实现了网格管理空间全覆盖、地域无缝隙。

W020180709742581243845.jpg

  “‘信息化+网格’让信息活了、数据联了、网格动了、功能强了。”李晓明说,通过“网格发现问题—上报指挥平台—事件流转处理—网格验收成效”这一流程,网格员们发现的问题及问题的处理情况,全都清楚地记录在平台中。此外,平台及时汇总各类数据,每季度,宁波各街道再通过平台提供的数据,根据问题发现率、走访户数等指标,对网格员、网格长进行考核激励,倒逼服务真正“沉到一线”。
  通过“信息化+网格”提供的数据分析,该中心全面掌握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整体运行状况,“这份《2018年第二季度民生顽疾转报》就给出了宁波市政绿化、环境保护、卫生、消防等各类型事件的占比、特征、注意事项等等,相关部门可以此作为参考,方便制定各项政策。”李晓明说。
“智能化”绷紧安全“警戒线”
  “别闯红灯,一闯头像和姓名就显示在大屏幕上,丢人!”站在斑马线前,宁波市民小姚好心提醒记者。原来,今年1月,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通过实地踏勘、评估论证,确定了9个点位和3辆移动警务车作为智能警务亭试点一期工程先行建设改造,行人只要闯了红灯,姓名和头像马上就显示在警务亭的大屏幕上,并很快就能收到前往警务亭接受处罚和教育培训的通知。

W020180709742582086859.jpg

  闯红灯识别是智能警务亭的功能之一。宁波用“智能化”手段,直击社会治理难点痛点,智能警务亭正是其中一项创新之举。它通过对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全方位、嵌入式布局,逐步对人、车、行业、组织、场所等社会要素“点对点”、近距离地精准管理和服务,推动警务工作与科技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如部分智能警务亭就通过搭载的高清视频监控等感知设备,与周边火车站、各大商场内安装配套的智能感知门相连接,从而实现对人、车、物等各类治安要素的感知延伸、立体化多维度感知。不仅如此,鄞州区公安分局还自主研发了“全息化实战平台”,作为支撑智能警务亭实战的“大脑”,实现了对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智能警务亭究竟有多大威力,来看看前不久的一个案子。6月15日,安装在宁波东部新城银泰城5号门的卡口捕捉到一个盗窃前科人员正在附近寻找作案机会,预警被推送到银泰城智能警务亭执勤民警的移送警务通上。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并在银东社区网格群内通知银泰城保安赶往预警处加强巡查。就在这个盗窃前科人员盗窃电动车时,被赶至现场的民警和保安当场抓获。
  据宁波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智能警务亭建设的重心将从试点转向全面推广,力争到2019年底,全市智能警务亭达到1000个以上,实现全覆盖。通过将智能警务亭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以全域感知“天网”和巡卡防控“地网”为基础,以全息化实战平台为支撑,构建一个立体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推动“超越时空”的治理
  宁波市奉化区锦屏街道河头村,本地人口800余人,外来人口却有900多人。记者走访了村内几栋出租房发现,每间出租房门口都贴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它正是河头村有效治理外来人口的“神器”。
  “神器”是奉化区自主研发的“流动人口居住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通过“以码促管”的方式,实现居住登记网上自主申报,一次都不用跑。扫描这个二维码,进入页面后,就会出现登记信息、查找房屋等选项。奉化区警方可在后台了解河头村所有租客和房东的信息,租客也可通过此平台,充分了解河头村房屋出租信息。“以前,我们只能通过盘问房客的信息等,靠经验来判断对方是不是正经人;现在好了,有了这个系统,我们既省力也省心了,我们这里的治安也越来越好了。”家有多套出租房的村民范良平这样告诉记者。

readimg.jpg

  宁波在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互联网+”无处不在,从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到政府部门的办公,“互联网”正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宁波社会治理推向更便捷、更利民的方向。
  今年4月9日,最高法院确定以“宁波移动微法院”为样本,打造标准化的全国移动电子诉讼平台。而“宁波移动微法院”最早便起源于余姚市法院,目前已在宁波市全面推广。
  通过“宁波移动微法院”,司法领域的“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成为可能。诉讼规程在确定电子签名与线下签名具有同等效力的基础上,明确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可以通过“拍照上传材料”加“电子签名”的方式完成立案、撤诉及执行申请;除涉及婚姻、收养、继承等人身关系的案件外,当事人可在线签署调解笔录及调解协议;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商事案件,特别是申请方路途遥远、有客观原因无法到庭以及无需查看证据原件的案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适用“宁波移动微法院”开庭。
  目前,余姚市法院已将人民调解员、律师调解、妇联工作人员调解、老娘舅等多类型调解纳入‘宁波移动微法院’线上平台。下一步,这一做法将在宁波全市推广,以便最大效率化解矛盾。”宁波市中级法院相关责任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