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民办实事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今年的民生实事着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坚持系统谋划,坚持群众普遍有感,坚持能快则快、能早则早、能多则多,且“表格式压茬推进,清单化攻坚突破”。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如何确保每一件民生实事做实做细做好?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
省人大代表马高祥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俞碧寅 摄
马高祥代表——
系统谋划解民生难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新鲜出炉的民生实事,让省人大代表、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总院党委书记马高祥备感温暖。
新增150个乡镇(街道)建有托育机构;新改扩建规范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500个……仔细翻阅圈注,马高祥代表认为,今年的民生实事更加突出“共富味”,兼顾各类群体“急难愁盼”的方方面面,统筹推进民生领域各项改革。
“民生改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科学统筹、系统谋划,才能汇聚强大合力。”马高祥代表尤其点赞今年单独列出的十方面民生实事落地落细清单,认为这一做法不仅明确了总体目标,还将具体任务细化分解,做到各市、县(市、区)统筹推进。
统筹推进的同时,还突出了重点。马高祥代表关注到,在养老服务方面,今年比以往新增的多项细化项目都与老年人需求最高的“医养结合”相关,如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6000张,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6000人,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达到1500万人。“这有望进一步打通民政、卫健、医保等多部门资源。”马高祥代表说。
马高祥代表介绍,由于“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目前各地“医养结合”工作仍属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协调,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
为此他建议,民政部门可联合卫健部门帮助养老机构开展安宁疗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打造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医保部门可将“医养结合”纳入医保减轻老年人养老负担;养老机构可尝试与医疗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等服务;依托各地社区卫生服务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机构实现无缝对接,真正做到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记者 黄珍珍)
省政协委员干武东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吕之遥 摄
干武东委员——
创新机制确保愿景落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为民办实事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让我感受到浓浓的民生情怀。”省政协委员、省教育厅党委副书记干武东表示,他非常关注每年的十方面民生实事,今年亮点不少。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8万个、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万套、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6000张,到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000个等,特别突出了覆盖全员、全程、全面,着眼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在干武东委员看来,这些民生实事既强调物质富裕,又强调精神富有;既注重尽力而为,又注重量力而行。
干武东委员说,今年的十方面民生实事中,有3项涉及教育领域。作为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教育如何对标共同富裕新使命,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实事,真正实现“浙里优学”,需要从解决民生关切的角度出发,进行系统谋划和落实。
干武东委员提到,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单独列出“十方面民生实事落地落细清单”,不仅对民生实事项目提出量化目标,而且对任务进行层层细化,分解到各市、县(市、区),明确了开工和完工时间以及项目的建设地点。比如,全省要在哪些地方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00所,在清单中都有精准“定位”。
“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指出,表格式压茬推进,清单化攻坚突破。这份清单不仅让群众详细了解民生实事的具体任务和时间表,更是责任单位真抓实干的责任表、监督表。”干武东委员说,唯有确保每一件民生实事做实做细做好,才能让百姓在迈向共同富裕征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记者 纪驭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