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不完的“诗画武义” 叹不完的“法治魅力”

  “用好依法治理‘绣花针’,绣出诗画田园好风光”。4月13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媒体浙江行”采访团先后来到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履坦镇坛头村,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品味独特的“法治魅力”。

  生机勃发的“后陈经验”

  没来过后陈村的人,或许会有疑惑:“后陈经验”何以全国推广?进了“后陈经验”展示馆,这一疑惑就会变成一种肯定,“这项充满泥土味的创新制度值得在全国落地生根”。

  2004年6月18日,新中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在后陈诞生。这是一项被“逼”出来的政策。在2000年前后,后陈村因村里财务不透明,在征地款处置上产生了严重的干群矛盾。经过全村户主的讨论,后陈村决定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经村民代表表决,通过了《后陈村村务管理制度》和《后陈村村务监督制度》。

  “这个机制简单得很,就是能让群众看着村干部,不让他们乱来。”村第一书记施潇桐介绍说,后陈村首创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村务监督。

  此后,“后陈经验”不断深化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先后被写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由“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在后陈村财务公开栏里,小到买一瓶墨水、一管胶水等,都要上墙公布。这些账目经监委会审核后,张榜公布,每一笔支出都有监委会成员的签字。”施潇桐说。

  将“后陈经验”源头治理的理念在法治建设层面不断拓展,后陈村始终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在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后陈村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点建设,配备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机,让村民不出村即可获得法律服务;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后陈法治宣传日”,在村内修建法治凉亭、法治河道等;村法律顾问开展对重大决策、合同等的法律审核,把法律风险化解在源头。

  “‘后陈经验’弥足珍贵。县司法局坚持在法治乡村建设中不断深化发展新时代‘后陈经验’,把依法治理优势转化为共富胜势。”武义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叶杰成说。

  “共富花开”的坛头村

  距离后陈村10多分钟车程的履坦镇坛头村,一朵依法治理的“共富之花”正在这里美丽绽放。

  “近年来,坛头村上下一心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修建破旧古屋、治水清淤种绿,把臭河滩变为美湿地、将破民宅建成会客厅,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年内增长近20倍,先后获评浙江省级民主法治村、金华市首批‘后陈式’法治村、武义县新时代‘后陈经验’示范村……”介绍起坛头村发展,村书记林卫良流露出自豪。

  拾级而上,青石板铺就的巷道错落有致,古建筑内另有乾坤:能烧出精品瓷器的千年婺窑,为农产品的销售添砖加瓦的网络电商,传承当地书画、诗文的光裕堂……多重业态组成了五彩斑斓的坛头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便是这里的日常写照。

  村庄面貌实现华丽转身,离不开高效的法治服务保障。为提升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坛头村不仅将法治内容作为村党员干部每月学习的“必修课”,还通过村两委推荐、村民自荐的方式选出3名“法治带头人”、5名“法律明白人”,积极参与到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等法治实践中去。

  “只有我们村干部自己带头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依法用权,说话做事才能有公信力。”林卫良说,他本人也被聘为武义县首届法治监督员。

  近些年,武义县大力推进乡村依法治理,强化“后陈式”法治村建设,打造干部队伍有活力、民事民议有规则、法律服务有力量、社会组织有参与、纠纷化解有办法、法治宣传有阵地、智慧治理有支撑的法治乡村新格局,在全市率先实现“后陈式”法治村全覆盖,获评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数量居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