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 护航“全域旅游”发展

  走进磐安尖山镇管头村,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个拥有浙江省“美丽宜居·浙江样板”双百村、金华“农家乐第一村”等荣誉的小村子,在夏日来临之前,开启了农家乐间间爆满的日子。

  2005年,管头村开始探索创办农家乐。18年来,这里生意越做越红火,富民之路也越走越宽阔。全村目前有196家农家乐,年均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

  4月12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媒体浙江行”采访团就来到这里,探访当地平安富足背后的“秘密”——18年来,磐安公安扎根地域特色,创建“旅游管事”新模式和“旅馆式”农家乐治安管理模式。

  破解农家乐管理难题

  2005年9月28日,管头村第一家农家乐开门迎客,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村里产业拓展、人流增加,农家乐社会治理机遇与挑战并存。

  磐安公安以管头村为起点,创新推出“村建网、户建簿、房编号”登记方法,解决农家乐游客的登记问题。2012年8月,浙江省公安厅确定磐安县为“旅馆式”农家乐治安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区,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

  发展至今,管头村每个农家乐业主都下载了“浙江省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手机APP,登记数据实时上传公安后台,登记效率明显提升。

  不久前,一位上海老人到尖山游玩,入住管头村。晚饭后,老人外出散步,找不到自己住的农家乐。正当苦恼时,恰好巡逻民警路过,通过“浙江省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后台,查到老人入住地,将她安全送回。

  据悉,尖山派出所在管头村建立旅游警务室,设有“农家乐家门口”办事窗口和“线上办事窗口”,实现业主办事“零跑路”、平安服务“一键达”。

  密织乡村平安防护网

  今年1月,农家乐业主老厉发现有一间客房的房卡不见了。是不是客人带走了?老厉找到住客,但对方说已经把卡放在了柜台上。

  僵持之下,管头村第七任“旅游片儿警”傅炫烨上门了。自创办农家乐起,尖山派出所就为当地专门配备了一名“旅游片儿警”,解决游客和农家乐业主间的小矛盾。

  傅炫烨和双方一起调取公共区域监控,很快还原真相——住客确实将房卡放在了柜台。大家一起再次翻找,最终在柜台缝里找到了房卡。“都怪我自己不小心,给你们带来麻烦了。”老厉主动向住客道歉。

民警上门走访

  近年来,磐安公安与管头村联合规划,推进农家乐业主安装监控,并与村级监控无缝对接,帮助业主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在管头村,还经常能看到由派出所民警、志愿者组成的“警民联防队”在街上巡逻。除每周3次例行巡逻外,每到旺季,志愿者们还要通宵巡更。

  近年来,管头村总警情保持在个位数,刑事案件实现“零发案”。

  打开群防群治新局面

  每年的假期,管头村的4200多张民宿床位几乎爆满。生意红火,纠纷也时有发生,村党支部书记张卫中心里却一点都不慌。这与管头村里的“管头管事”队伍分不开。

  2013年,村里的党员、热心农家乐业主及村干部,组成上述队伍,专注于“村内事村里人解决”,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本地。

  每天一大早,村民厉伟尧就开始挨个检查村里的农家乐厨房,把发现的问题登记在册并向上反映。自受聘担任“管头管事”志愿者以来,这是他的工作常态。

  “遇到游客和村民产生纠纷,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置,再等派出所来,这样速度更快。”厉伟尧说,志愿者也是村里矛盾纠纷第一调解人。

  今年以来,磐安公安将“管头管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向旅游场景延伸,融合山城管事员、消防、网格员、景区(民宿)负责人成立“旅游管事”小组,协助“旅游片儿警”开展服务和治安指导。近年来,村里旅游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我们以管头村为起点,立足磐安特色旅游产业,建立起乡村旅游警务运行模式,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在治安巡逻、政策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方面的作用,全力护航旅游经济发展。”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孙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