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熄灭香烟。”12月初,在北京飞往杭州的航班上,陈先生没想到自己一个“动作”——吸烟,竟换来7天行政拘留。
在飞机上吸烟、擅自换个座、醉酒闹事……这些行为,都被称为“机闹”。昨天,记者从浙江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局共打击处理“机闹”事件14起,行政拘留8人次。值得一提的是,浙江为处理“机闹”招数频出,其中浙警易网办远程询问系统和释法说理工作经验,被全国民航公安推广。
“公安大脑”让取证更快速更便捷
浙江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张瑨介绍说,“机闹”主要指在使用中的民用航空器内,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民航安全管理规定,实施的吸烟,霸座,逞强耍横、起哄闹事,损毁财物,殴打辱骂机组人员,违规开启舱门以及破坏航空器与飞行安全相关的关键设备功能等扰乱客舱安全管理秩序和民航运输秩序,危害旅客人身财产安全、危及航空器飞行安全的行为。
“从去年7月开始,民航局公安局就开展‘机闹’专项整治行动。”张瑨表示,杭州机场公安想了很多招,除了开展“机闹”实战演练外,还制定“机闹”案件办理“五张清单”执法模式,打造一套系统严谨、逻辑清晰的执法体系,并于今年5月在全国民航公安法制员培训班中予以推广。
“以往办理‘机闹’案件,可能需要2—3天的时间。”张瑨说,主要是卡在“取证”这一环节。
2020年曾发生一起两名旅客打架的“机闹”案件。由于飞机上没有监控,主要还是依靠周边证人。当民警到达机舱时,有名关键证人说,他赶着去开会,没法去机场公安做笔录。好在,对方答应两天后,从杭州飞回武汉前,预留出做笔录的时间。
“像这样的证人,算是很配合了。”张瑨说,“机闹”类案件,始终存在民航案事件普遍面临的保障航班正常运行与现场取证时效的结构性矛盾。这两年,在浙江“公安大脑”建设的基础上,执法取证有了更多可能性。“我们创新应用浙警易网办远程询问系统,试行跨区域零接触、远程快速取证,有效解决难点问题。”张瑨介绍,今年以来,已有4起“机闹”案件采用远程询问系统开展调查取证。
同时,机场公安还建立移动执法新规范。今年7月,有一名乘客擅自将座位从经济舱后排换到了较为宽敞的第一排,机组人员确定为“机闹”后,于落地滑行期间报警。机场公安局航站楼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上机,通过浙警移动办案2.0系统,在15分钟内完成一系列现场笔录、拍照取证等执法行为。据介绍,移动办案系统推广应用后,民警机上处置时间平均缩短30%以上。
释法说理
让当事人心服口服
程序规范和效率兼得之后,杭州机场公安又向前迈出一步——如何让“机闹”人员心服口服认罚?
不少人存在一个误区,觉得自己就是吵吵架、抽根烟,怎么就要被拘留?其实,这些都影响到了飞行安全。今年年初,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内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依法从严惩治吸烟、霸座、殴打辱骂机组人员、违规开启应急舱门等扰乱航空器客舱秩序、危害飞行安全的各类“机闹”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民航出行安全。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当事人并不理解。”张瑨说,他们就要求对每起案子进行释法说理,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12月初,陈先生因吸烟被带到机场公安局办案中心后,提出要请律师,并且要申请行政复议。张瑨到达现场后,掏出随身带的律师工作证和执法资格等级证书,“如果你有什么法律问题,可以咨询我。”
“你们这是小题大做,我马上掐灭了烟,为什么也要被拘留?”
“浙江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是由执法办案系统给出建议,比如飞机上吸烟,就是行政拘留7天。如果要多一天少一天,民警都要给出具体理由。”张瑨在手机上把法条拿出来,一一讲给陈先生听。1个多小时后,陈先生终于被说服,“我认罚。”
经过类似这样的释法说理,今年发生的14起“机闹”案件,全部取得当事人认可。
机场公安提醒,在航空飞行中,遵守安全规定不仅是每名乘客的义务,更是法律的要求。任何违反航空安全规定的行为,都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如盗窃、损坏、擅自移动使用中的航空设施,或强行进入航空器驾驶舱的,将被处以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在使用中的航空器上使用可能影响导航系统正常功能的器具、工具,不听劝阻的,将被处以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机闹”行为情节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久后,春运就将启幕,希望大家自觉遵守航空安全规定,共同维护良好的航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