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游县湖镇法庭大门口,左右分别设了两扇门。左边通往“有礼公社”,以礼调解;右边通往人民法庭,以法断案。发生矛盾纠纷时,人们是喜欢去公社“解忧”,还是去法庭“判案”?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湖镇法庭,看看当地居民用实际行动给出的答案。
配备强大的后援团
“这里原先是湖镇法庭的车库,2019年8月被改造成‘有礼公社’,既是矛盾纠纷全联动治理中心,又是信访源头治理中心。”调解室外,湖镇镇副镇长郑建兵向记者介绍起“有礼公社”的前世今生。
为何叫“有礼公社”?为什么选择建在法庭?郑建兵介绍说:“‘衢州有礼’是衢州的城市品牌,衢州人讲究以礼为先,将‘有礼公社’建在法庭旁,对矛盾纠纷起到一个过滤作用,可以避免大量诉讼案件涌入法庭,形成‘礼为先,法断后’的社会治理格局。”
“有礼公社”面积不大,平日里只有常驻调解员邵益连和邵文韬二人值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们二人背后,不仅有湖镇镇党委政府支持,公检法司、行政执法等部门配合,还有网格员、律师、乡贤等强大的社会力量做支撑。
“给‘有礼公社’配备强大的后援团,目的只有一个:缓解大量诉讼案件涌入法庭的局面,实现矛盾不出镇、问题不上交。”郑建兵说,湖镇镇位于龙游东大门,镇域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余人,辖区企业很多,是一座商埠重镇。“有礼公社”肩负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担,“我们尝试通过构建‘明礼’‘守法’两大框架,融合宽领域、多层次的部门力量形成‘筛网’,层层过滤,形成社会治理新常态。”
尽量就地解决矛盾纠纷
在调解室对面,法官助理雷汪振对刚做完司法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归档。“不久前调处了一起工伤死亡事故,家属聚集十几个亲戚朋友上门要说法。”见记者进门,雷汪振拿出了文件袋里的人民调解协议。
这是一起非正常死亡案件,当事人在湖镇一家生产户外用品的公司上班,因在砂轮机上操作不当,导致砂轮机爆裂受伤死亡。但这家公司未给当事人购买工伤保险,家属要求公司赔偿200多万元,双方协商不成引发纠纷。“一个多月前,湖镇镇党委政府、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齐上阵,多部门联调了2天,最终达成调解协议。”雷汪振说。
一个多月前就调解完了,为何现在才归档?湖镇法庭副庭长江虹解释说:“人民调解达成协议的,法庭一般会派人当场予以审查并进行司法确认。但这个纠纷的死者及家属均为云南籍,死者父亲远在云南,于是委托他人代为参与调解。调解成功后,我们让家属回云南补充了书面的委托手续,才完成司法确认。”江虹说,一般的矛盾纠纷,就由两位常驻调解员直接调解;遇上人多复杂的案件,则由相关部门进行联合调解,就地把矛盾纠纷解决掉。实在解决不掉的,就由法院断后,立案处理。
“有矛盾找公社”成共识
“我被同事打伤了,得让他赔偿!公司推荐我来这里找‘老娘舅’。”中午12点多,一名50多岁的男子拿着厚厚一叠材料,推开了“有礼公社”大门。遂昌的白某在附近一家工厂打工,因被工友用拳头打伤,希望“有礼公社”帮他维权。“先坐下喝口水,材料给我,你慢慢说。”常驻调解员邵益连将白某迎进调解室,一并叫上同事邵文韬了解情况。
在进行了一番详细的了解沟通后,邵益连将白某送出了大门。“我们跟对方约好调解时间马上通知你,别着急啊。”邵益连嘱咐道。“谢谢,谢谢,再见。”白某回头笑着回应。
“剑拔弩张地进门,文明有礼地调和,心平气和地离开是‘有礼公社’调处矛盾的宗旨。”江虹说,运行10个月来,“有礼公社”几乎成为湖镇矛盾纠纷“集中营”。凭着良好口碑和实际效果,“有礼公社”在湖镇形成了调解品牌,“有矛盾找公社”已经成为当地人的共识。
网格员上报的、公检法司引流的、群众自己找上门的……大大小小的纠纷在这里汇集,最后也在这里消融。截至目前,“有礼公社”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50件,调解成功25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