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30,温州市瓯海区综治中心的大厅玻璃门刚推开,焦灼的气息裹着人声涌来。工人老李攥着工资条挤到登记分流台前,身后还跟着20多名工友。“老板跑了,两个月工资没发!”他的声音有些发抖。工作人员小朱迅速敲击键盘,“您到5号窗口,劳动监察马上跟您对接。”
这是记者刚来到瓯海区综治中心的第一幕。眼前这座4800平方米的“治理枢纽”,“瓯海的一天”智治体系正以分秒为单位,与百万市民的平安同频共振。
上午9:15
调解室的时针
调解员老陈的电脑滴滴作响——瞿溪街道某鞋企拖欠60名员工59万元工资的预警,通过手机掌上基层智治APP推送信息至基层治理“四平台”。此刻,他面前坐着三名工人代表,劳动监察员和司法调解员正远程连线企业主:“账户显示你昨天有一笔货款到账,若今天未确认支付方案,我们将冻结账户并启动司法程序。”
时针转至中午12:12,记者听到电话那头传来沙哑的妥协声:“我认协议。”
当城市午间喧嚣渐息,时针定格在中午12:45,调解协议终于敲定:四天后发放首笔工资,十一天内结清全款。工人代表签字的手有些发颤。“现在劳动监察、司法行政、公安多部门同步介入,半天就能联动处置这类案件。”老陈指了指时钟。
在这里,231名常驻人员、53名轮驻人员形成“团体作战”合力。自中心运行以来,矛盾纠纷事项办结时限平均缩短40%,处置效率提升39%。此外,瓯海打造“瓯和调”特色调解品牌,专、兼职调解员316人,各级调解组织218家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解,不断为民解忧。
下午2:00
数字下的生死时速
当记者步入二楼指挥中心,现场巨屏突然红光闪烁——泽雅镇发生一起非警务警情:“我爸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在山林里走失……”当日轮值指挥长迅速指挥调度:“无人机马上出动勘查,网格员联合救援队进山,医疗组随时待命!”
大屏幕上,监控快速回放,很快锁定了老人最后出现的地方。下午2:15,网格员与救援队沿着监控显示的路径冲进深山。指挥长紧盯着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救援轨迹,不时下达指令。在近10小时的通力协作下,救援队员终于在一处陡坡下发现了瑟瑟发抖的老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长舒一口气。
“这就是‘瓯海的一天’,每一秒都关乎生命。”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共由28位区领导担任24小时轮值指挥长,依托平台驾驶舱,进行综合指挥和全周期闭环管理。”
走近屏幕,监控正在扫描街面:占道经营的摊贩久不驶离,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已按系统导航赶到。“从前我们追着风险跑,现在我们通过‘全量归集’看清隐患,‘全链处置’精准拆弹。”
傍晚6:00
平安的“三色图”
暮色渐深,全域总览屏亮起“三色图”:各镇街平安指标以红黄绿三色跳动,系统正根据不同风险等级人员组建关爱小组——这是“瓯海的一天”为他们织就的守护网。
屏幕上,重点人员被动态分级管理:红色人员每周走访、黄色人员每月跟进、绿色人员每季度回访。今年以来,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区民警组成的帮扶小组已累计走访3400多人次。
在潘桥街道,一场特殊的救助正在进行。郑某因邻居原因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医疗费用高达80余万元。由于肇事者已故且无财产,家属索赔无果。中心研判后启动“燎原救助基金”紧急拨付10万元,同时安排心理咨询师上门疏导。
“这笔钱虽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能让他们先渡过眼前难关。”工作人员介绍道。今年以来,这样的救助已有7例,300万元专项基金为特殊困难群体撑起保护伞。
深夜11:50
永不打烊的“治理大脑”
当记者准备离开时,指挥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屏幕上,“瓯海的一天”仍在续写:当日归集的约2500条事件中,大部分已分派处置,仅剩的个别重大疑难复杂件正由区领导协调攻坚。现在,一起商品房交付纠纷正在处置:部分业主因房屋品质问题聚集维权,系统触发群体事件预警。经过协调,由区委政法委牵头推动房开公司负责人每周三与业主代表现场查看施工进度。
“群众拨打12345、网络投诉或来访,我们都确保‘件件有着落’。”值班人员展示“全链处置”进度条:916个网格的网格员实时在线,事件从发现到办结的每个环节均可追踪。
玻璃窗外,夜市霓虹渐次熄灭。而在数字世界里,智能监控正看护着空置商铺,9332名志愿者与197支巡防队巡逻街面……这些夜晚的守护,终将化作明日早市升腾的烟火气。
【记者手记】
蹲守16小时,我读懂了“瓯海的一天”——它不是冰冷的治理流水线,而是与市民生活严丝合缝咬合的齿轮;它不是数据跑腿、屏幕跳动的“技术秀”,而是将45万个治理要素、916个网格、45个部门APP应用场景、28位区领导、316名调解员等拧成一股绳的社会治理工程。
它是对每位市民“寻常一天”的承诺:你安心生活的每一刻,都有人在背后精细地守护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