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专家跑出解纷“加速度”

台州市黄岩区作为“模具之都”,塑模产业专业性强,因质量或技术争议引发的模具纠纷日益凸显,黄岩区法院秉持数字赋能、协同共治理念,聚焦模具纠纷痛点,整合专家资源与数字化手段,构建起特色鲜明的解纷体系,推动模具纠纷化解驶入“快车道”。

数字赋能流程,构建“一站式”解纷枢纽

“原以为要打跨省‘持久战’,没想到专家线上会诊就解决了!”湖北省天门市某公司负责人对黄岩区法院的“云端解纷”模式赞不绝口。2024年底,该公司因某模具厂生产的模具出现脱模异常、滑块断裂问题,向法院提起诉讼。由于模具行业专业性强,传统解纷面临鉴定费用高、跨省举证成本激增以及企业需抽调技术骨干配合诉讼、影响生产经营等难题,双方就模具质量争议陷入僵局。

在征得双方同意调解后,黄岩区法院联合企服中心、司法局等部门启动“云端解纷”模式,邀请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和模具行业龙头企业会商会分析案情,根据涉案模具细分领域,选定省级模具专业带头人任建平和公元集团公元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爱平两位专家协助调解。通过视频连线,专家对照合同、三维动态设计图纸和产品实物分析指出,模具图纸存在细节问题可能影响质量。经过9小时专业解读与沟通,双方议定由专家指导微调设计图纸、二次加工模具,并委托第三方企业试模验收。至此,这起跨省模具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为破解异地模具案件周期长、成本高的难题,黄岩区构建异地纠纷“一站式”化解机制。通过汇聚区域解纷资源,畅通企服平台和模具产业大脑对接渠道,将涉模具诉求收集办理、专家库管理应用和纠纷调处全链纳入线上流程,打造冲压模、塑料模、锻造模等6个板块,丰富线上调解模式,变“线下审理”为“线上办理”,推动涉模具纠纷线上“一站式”解纷。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黄岩区法院审结跨省模具案件133件,线上调解55件,鉴定类案件周期压缩至1个月,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组建专家智库,打造专业解纷“先锋队”

“人工和成本就需要这么多钱,我是按照你方要求修改的,图纸都在这里。”近日,在黄岩区法院开庭前的调解现场,原告某模具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王某情绪激动。“你这次修改模具的价格定得太高了,我不认。”被告某模塑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罗某满脸质疑。

原、被告双方是合作多年的商业伙伴,因这次模具修改价格问题产生纠纷。双方签订模具合同后,原告已基本完成模具制作,被告因重要客户临时提出改动需求,要求原告加急修改调整模具,但未及时确认修改价格。待原告提交修改单,远超被告预期的报价让双方就价格问题争执不下,原告遂将被告诉至法院。在原、被告同意后,法院邀请模具专家智库成员陈爱平进行现场评估。经过2个小时的图纸对比和工艺拆解,陈爱平给出专业评估意见,明确各项修改费用,双方接受评估意见并达成调解、握手言和。

“在模具纠纷的复杂情境中,像陈爱平这样的专家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在模具专家评估解纷机制下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力量。”承办法官坦言,“专家从工艺角度剖析,法官从法律层面定分止争,既节省成本又提升效率。”针对模具纠纷专业性强、鉴定难的困境,黄岩区法院从科研院所、质量鉴定机构、大型模具企业择优选取15位专家组建模具专家智库,并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模具行业专家评估机制的实施办法》。今年以来,模具专家参与涉模企业纠纷49起,出具评估意见书11份,采纳率达81.8%,成为化解矛盾的核心力量。

规范行业标准,形成解纷“长效闭环”

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黄岩区法院组织各方当事人在争议机床现场勘验,并邀请模具专家智库成员同步参与。经过“现场试模+专业解读”,双方当场达成调解。

“我们推动专家意见转化为行业标准,实现‘一案一策’到‘一业一策’的升级。”黄岩区法院民二庭庭长苗青介绍。法院明确专家选取标准与案件适用范围,推行“细分领域选专家”“多元场景调解”“专家意见书类案防治”三大举措,并联合行业协会、院校将专家意见融入行业规范;依托企服中心中台枢纽作用,协同模具行业协会、院校模具研究所,综合分析类案堵点、共性问题,联动政企校社多元共治,将专家意见纳入模具行业标准,形成“专业调解-行业标准-产业升级”良性闭环,已实质性化解14个模具共性问题。

今年以来,黄岩区法院审结涉模具纠纷案件中,运用模具行业专家评估解纷机制,使案件平均诉讼时长缩短至23.5天,节约费用75.8万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预防化解涉企模具类纠纷工作法”,凭借出色的实践成果,获评全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并入选全省2025年第一季度“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典型案例,促推矛盾纠纷止于未衍,为模具产业健康发展注入司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