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万元“纸上权益”化作“真金白银”

5月的贵州山区薄雾缭绕,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莫雪伟带着干警疾步穿过小镇,在一处偏僻民宅前停下脚步。“余某,终于找到你了!”门开瞬间,失踪数月的被执行人颓然瘫坐,拖欠债主贾某的百万债务终见曙光。

这个看似普通的执行案件背后,是吴兴政法部门攥指成拳的联合攻坚。

2023年,余某向贾某借款百万后拒不归还。虽经法院判决并发出执行通知书、限制消费令,余某仍购置豪车、维持优渥生活,而债主贾某却因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最艰难的时候,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

这样的场景曾是执行法官的“心头痛”,吴兴法院执行局局长娄亚龙坦言,以往60%的拒执线索因证据标准争议搁浅。转机出现在2024年初,吴兴区公安分局牵头打造的“公检法拒执案件办理协同体系”,在轻微犯罪综合治理中心落地生根。在这个集法检公司办案专区于一体的“联合指挥部”里,法官、检察官、警官同台办公,墙上电子屏实时更新案件进展,桌上《拒执类案件办案指引》统一了案件移交、立案、起诉标准。

“余某案就是试金石!”吴兴公安法制大队大队长周泉指着会商记录说。

日前,在余某案的研讨会上,法官指出其名下有车却拒不交付,检察官要求补充实际占有证据。依托新机制,公安机关凭借法院协查手续,调取余某使用车辆的证据;此后,通过情指中心的合成作战,半小时内即锁定余某在贵州的行踪,并查询到他一直正在使用车辆的相关信息,为法院认定他拒不交车、赖账不还补充证据。次日,莫雪伟便带着铁证踏上追查之路,从发现线索到执行完毕仅用7天。

高效协同源于机制创新:线下设立“办案专员”制度,公检法业务骨干联合办公;线上搭建全省首个“打击拒执一件事”数字化平台,案件材料通过“浙政钉”实时流转。原本需辗转三部门、耗时月余的流程,现在线上48小时即可完成。“如同打通任督二脉。”莫雪伟感慨。

这种协同成效明显:2024年至今,吴兴区拒执案件立案率提升50%,审查时效压缩48%。截至1月,2024年积案全数清零,22名嫌疑人被移送起诉,1130万元“纸上权益”转化为“真金白银”,守护70余名群众“钱袋子”。

“过去我们像三支各自瞄准的箭,现在合成一支穿甲箭。”周泉这样形容改革成效。随着贾某工厂机器再度轰鸣,这场政法联动的“拒执战”不仅挽救企业于危难,更重塑着“守信者畅行、失信者难行”的法治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