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轰鸣的工业园区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獭不时出没——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舟山金塘岛上的真实图景。
作为“中国螺杆之乡”,金塘岛上既有400余家螺杆厂,又承载着千亿级产业园区,这里厂房林立、吊臂如林。与此同时,水库中水獭嬉戏捕食,滩涂上招潮蟹群爬出蜿蜒纹路,白鹭掠过李花盛放的果园,构成了一幅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奇幻画卷。
在传统认知中“水火不容”的工业与生态,为何能在这里完美相融?答案,藏在舟山市公安局定海区分局金塘派出所的创新实践中。
生态警务:
让工业与自然“握手言和”
近年来,岛上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少数低产能企业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形势日趋严峻。定海公安以“全域生态警务”破题,在工业岛上织起一张“水陆空”三位一体防护网。
清晨,生态警长马颖杰带着“民间河长”登上巡逻艇,开启了一天的生态巡逻工作。18艘这样的蓝色小艇穿梭于工业区河道,打捞垃圾、监测水质,企业排污口更是重点“盯梢”对象。去年,河道监控系统曾捕捉到某企业违规排污的异常情况,民警联合环保部门迅速展开检查,从采样到锁定证据仅用了不到1天时间,随即该企业被责令停产整改并罚款。“现在,总排口的水比过去清多了!”林大伯竖起大拇指笑道。
空中,高空鹰眼与数十个高清摄像头组成“天网”,昼夜守护着园区每个角落;陆上,金塘派出所5名女警组成的“生态娘子军”每日巡护3500亩金塘李果园。今年3月,果农陈大爷的李树刚结花苞,附近农田喷洒的除草剂随风飘向果园。“生态娘子军”巡逻发现后,立即冲上前制止,并协调相关部门划定农药喷洒隔离带。“这些李树是咱的‘摇钱树’,多亏警花们救急!”陈大爷摸着新结的青李感慨。
据统计,去年金塘派出所累计制止偷摘青李、焚烧秸秆等行为52次,清理非法狩猎工具18件,救助獐、猫头鹰等保护动物28只。
这个工业岛正悄然变身“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护航企业:
从“矛盾洼地”到“共治高地”
生态保护要做减法,企业发展则要做加法。面对园区106家企业、8000余名务工人员带来的治理难题,金塘派出所将“矛盾化解在流水线上”作为突破口。
走进北部新材料园区共治警务站,大屏幕上跳动的“智护金塘”驾驶舱正实时分析着人员轨迹、考勤数据等。这套由定海公安自主研发的系统,已成为破解劳资纠纷的“金钥匙”。
去年7月,某公司与分包商因施工天数的认定差异争执不下,60万元工程款悬而未决。民警在警务站调出“金智码”务工人员库中考勤记录,通过比对施工日志、打卡数据及监控画面,精准还原每人每日工时。原本要闹上法庭的纠纷,在数据铁证下7天内调解成功。“过去扯皮好久是常事,现在靠‘数字判官’说话,大家都服气!”公司负责人坦言。自该系统运行以来,园区劳资纠纷化解周期从28天缩短至7天,涉企诉讼案下降35%,企业安心投产、工人踏实干活。
在警务站的“老海说和”调解室内,这里没有正襟危坐的谈判桌,取而代之的是乡音缭绕的茶席——88名来自河南、安徽等地的“警务群贤”,用乡情纽带解开老乡心结。去年年底,两名安徽籍工人因脚手架分配问题大打出手,民警请来安徽老乡老李。一杯热茶下肚,乡音未改的老李拍着胸脯:“咱安徽人在外要团结,传回老家多丢人!”3小时推心置腹,当事人红着脸握手言和。这种“点单调解”模式让98.6%的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不少外地务工人员感慨:“听到家乡话,气就先消了一半!”
金塘岛的治理智慧,不仅在于守护青山绿水,更在于激活每个普通人的共治热情。曾经的社区矫正对象王某,如今是园区反诈宣传队的积极分子,他结合自身经历参与反诈宣讲,让工友们听得入神。“阳光积分”制度下,数十名企业员工通过参与巡逻、调解纠纷来赚取积分,兑换的超市代金券成了“荣誉勋章”……
夜幕降临,工业园区灯火通明,河道中水獭衔鱼跃出水面的剪影,与车间玻璃上流转的钢花光影交织。在这座工业岛上,藏蓝警色绘就的不仅是平安底色,更是一条“产城人”与“山水林田湖”共生共荣的共富新路。你看,水獭们早已“用脚投票”——它们选择在此安家的那一刻,便为这片土地投下了最珍贵的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