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市江北区建筑劳务产业园的一楼,一间仅20平方米的调解工作室里,挂满了红彤彤的锦旗,这背后是15万名建筑工人的信任与感激,也是“丁师傅调解工作室”用7年时光书写的基层治理答卷。
从劳务纠纷的“灭火队”到劳动关系“防风险”的先行者,这间工作室以创新实践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很多时候,一杯热茶、几句乡音就能让双方冷静下来。”工作室发起人丁文俊的这句话,道出了调解工作的初心。这位曾深耕建筑劳务行业的老兵,深知工人维权的艰辛。2018年,他在宁波市江北区司法局、区总工会、区人社局和甬江街道的支持下,创立了公益性调解室,专为建筑工人“撑腰”。
目前,“丁师傅调解工作室”已累计服务22家建筑劳务企业、15万名工人,受理案件超500件,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入选浙江省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样板站点。
在99%的调解成功率背后,是一套独创的“四稳三急”工作法:对重大矛盾纠纷“稳评估”、历史积案“稳梳理”、政策空白“稳应对”、集体纠纷“稳处置”,以“四稳”筑牢底线;对突发事件“急介入”、紧急事件“急调解”、暴力冲突“急制止”,以“三急”实现快速响应。
“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建筑工人维权,用数据预警防患于未然,丁师傅团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能推广’的创新样本。”甬江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调解室构建的动态监测数据库覆盖园区3300个施工班组、15万名工人,通过AI算法实时追踪薪资发放、合同履约等关键指标,提前3个月预警“高风险企业”。去年,系统提示某企业连续两个月延迟发薪,调解团队立即约谈负责人,及时结清欠款,将矛盾消弭于萌芽。“过去是‘救火’,现在是‘防火’。”工作室数据组负责人感慨道。
“云端调解舱”是工作室的另一个创新。工人扫码上传证据后,可视频连线律师咨询或调解,跨省纠纷处理效率提升60%。此外,调解室还开发“劳动关系健康指数”系统,为企业提供用工风险诊断,从源头减少矛盾。
调解室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策略,持续唱响江北区“我调解我普法”品牌,如开展“工人说法”擂台赛,用案例剧普及劳动法;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培训调解员,提升依法调解能力;公示法律服务内容、调解员联系方式,让工人“求助有门”;与甬江司法所组成普法志愿者团队进企业宣传“我调解我普法”品牌和涉企法律法规等……
站在2.0升级的新起点,调解室计划将服务半径延伸至新就业群体,与外卖、快递平台合作制定维权通道;携手杭州、温州等地共建调解联盟,共享“大数据+三级调解”模式,打造长三角劳动关系治理的“法治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