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海员不需要任何经验,年收入20万”“每天值班8小时,包吃住,月入一万五,没有体力活,挣多少存多少”……在网络平台,类似的招聘广告吸引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来舟山求职。
近年来,舟山远洋渔业基地保有渔船数量占了全国近30%。但随着远洋捕捞业劳动力需求的激增,船员招聘用工环节的虚假宣传等问题日益凸显。今年,舟山市检察机关就涉远洋渔业船员权益保障问题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为船员撑起“保护伞”。
2023年11月,湖北的王某被某网络平台上的一条高薪招聘广告吸引,“做海员无需任何经验,年收入可达20万。”心动的他当即与发布该视频的中介联系。
经过短暂培训,王某被劳务公司介绍至舟山某渔业公司,在公海海域的钓鱿船上从事钓鱿鱼工作。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并约定社保手续由王某自行办理和缴费。
“实际到手的工资少得可怜,而且长期在海上眩晕、孤独、高强度工作,一般人受不了。”5个月后,王某提出离职。其间,王某仅收到渔业公司每月3000元生活费。他要求渔业公司支付拖欠的4万元工资,但渔业公司以王某中途离职和为其垫付来回机票等为由,拒绝承认拖欠工资。双方为此诉至法院。最终,法院根据合同判决企业赔付王某1万余元工资。
事实上,在远洋捕捞业中,像王某这样因待遇保障不足等原因与雇主发生纠纷的事件屡见不鲜。今年2月,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检察院在“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中走访远洋渔业基地企业时,发现大部分船员来自外省,不少中介利用他们不熟悉远洋渔业的信息差,夸大宣传薪酬待遇、美化工作环境,导致船员上船至远洋后出现较大心理落差,要求返港,进而引发后续劳资纠纷。多名远洋渔业企业负责人也反映,通过中介招募的新船员因薪酬落差、工作环境等原因,不少人想要中途返回,甚至为此与船长发生争执,对企业经营造成较大影响。
“这些招聘广告夸大宣传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隐瞒工作强度和工伤风险等关键信息,是导致纠纷频发的重要原因。”定海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万珉江说。
随后,定海区检察院从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调取相关数据进行比对、碰撞,发现未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即开展招聘服务的职业中介有10余家。
远洋渔业船员真的像招聘广告承诺的那样工资高、福利优厚吗?事实上,定海区远洋渔业协会的调查问卷显示,远洋渔业船员平均工资水平为每年7—8万元。由于长期要在海上作业,船员需要持续的体力和耐心,并能忍受一定程度的孤独。
今年8月,定海区检察院联合公安、司法行政、人社、海警、远洋渔业协会等部门开展远洋渔业船员劳动权益保障座谈会,明晰各部门职责,协调各部门形成治理合力,并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对船务职业中介违法开展网络招聘服务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行为进行查处。相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远洋渔业船员权益保障专项工作,同时联合行业主管部门等形成跨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截至目前,已开展专项监督检查17次,10余家船务中介完成整改,受益远洋渔业劳动者达6000余人。
舟山市检察机关还在远洋渔业基地设立“检护蓝海”工作室,并深化海上“工会+检察院”协作机制,共同打造远洋渔业基地劳动者维权法律咨询服务点,组建起以远洋检察官助理、海上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等为骨干的88人劳动者权益保障团队,强化普法宣传,做优司法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