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区:“源头促治”怎么做?在杭州拱墅,一键按下解忧“铃”

“叮铃铃……”,如今,有事就“按铃”,已成为杭州市拱墅区很多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手机页面上一个简单按钮的背后,蕴藏着基层治理“大智慧”。

“协商铃”方便管用

“门口的喇叭声比我家的闹钟都准。”李先生家住叶青随苑,这个小区坐落在拱墅区米市巷街道叶青兜路上,从古河巷交叉口开始,新华实验、江心岛、建新等3所小学和朝晖新村1所幼儿园依次排开,每天早上7点,汽车的鸣笛声、电瓶车的喇叭声、人群的叫嚷声准时响起,令不用早起的李先生烦恼不已。

与李先生一样深受其扰的还有家住附近红石板社区的王大伯,“每天早上出门都如临大敌,生怕不小心被车撞到”。

“这里附近都是老旧小区,公共停车场资源比较少,我们已经在上下学期间加大了警力投入,但光靠我们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拱墅区交警大队湖墅中队队长经络无奈地说,“因素是多重的,比如小区垃圾桶外设、垃圾车行经时间与上学时间重叠、路面公交车站点多等,都增加了拥堵的概率。”

王大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按响了手机小程序里的“米市协商铃”。没想到正是这个简单的动作,最终帮助王大伯解决了出行难问题,也让李先生睡上了安稳觉。

“米市协商铃”,是米市巷街道探索建立的“一键式”源头协商平台,王大伯通过“按铃”将问题反馈到街道,街道城管条线就负责牵头,迅速召集学校、居民、交警、公交、执法中队等有关各方进行“红茶议事会”,最终提出的9项整治方案都得到各部门的落地改进。今年9月开学以来,该区域上下学时段拥堵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令众人头疼不已的问题,“按铃”就解决了?在米市巷街道平安办主任袁学斌看来,一些复杂问题往往涉及多部门职责,单靠一个部门一时难以有效解决,而“米市协商铃”直接“对症下药”。米市巷街道坚持多方协同,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核心,统筹构建了“区级部门、街道、社区、居民、社会层面”五级力量,为“居民答疑、群众解惑、协商化解”提供了理论支持和队伍支撑,并制定了《协商铃推广工作方案》《米市协商铃工作规程》等,明确了9步工作闭环。

因为方便、管用,“米市协商铃”有了不俗的群众基础。截至目前,在这个常住人口4.55万的街道,“米市协商铃”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1万余户,基本实现每户家庭全覆盖。截至10月,“米市协商铃”已累计按铃9000余次,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907起,同比下降20.35%,并且连续三年无信访积案。

“共治警务站”在身边

“叮铃铃……”,这一次铃声响起,拱墅区石桥街道赞成武林里“共治警务站”的保安戴志良来“接铃”。

“大哥,你情绪别这么激动,泼油漆这种行为肯定是违法的,咱不能做,你有什么问题,我帮你协调解决!”得益于上岗前在派出所接受过反诈宣传、矛盾化解等特殊培训,戴志良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依然能保持镇定。“后来,我及时联系了派出所、物业、街道等,共同协商,最终化解了这起底商租户和物业之间的租金纠纷。”他说。

石桥街道是杭州市“三源治理”30个重点街镇之一,近年来,该地区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商住中心拔地而起,吸引了大量外来青年流动人口从商从居,造成基础要素复杂、重点警情高发等。今年8月,石桥街道探索建立了“共治警务站”,站内配备办公电脑,还安装了高清摄像头,接入云端平台实现远程监控,具备了社区警务室的警务管理功能。人员安排上,站内不仅配置了戴志良这样具备专业调解素养的保安,还有常态化驻点的公安民警以及社区和物业安排的调解员、网格员共同入驻。

“把‘共治警务站’设在位置显眼的临街商铺,一方面是为了快速出警,另一方面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营造了‘警察就在您身边’的良好治理氛围。”石桥街道平安办主任陈科介绍,街道还在原有警铃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石桥协商铃”,有效延伸了市场监管、劳动监察功能,强化了社会基层治理能力。自“共治警务站”启用以来,该区域9月、10月总警情环比下降了32%。

源头促治,拱墅区的法官们则通过下沉街道找“铃”感。“比如祥符街道,我们选派法官每周进驻值班,并以周报、月报形式定期分析通报纠纷化解的各项数据,最后将所涉当事人清单及批量纠纷排查清单发给街道,便于街道掌握辖区内纠纷类型,提前介入调解,协同发力,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属地。”拱墅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施丹薇说。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祥符街道诉前调解成功案件数1179件,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达46.40%,同比提高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