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数据是面粉,数据知识产权就是用各种独特工艺手法揉捏而成的面胚。”23日下午,在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改革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省知识产权局党委书记、局长谢小云用一个比喻,阐释数据知识产权的内涵。记者从会上获悉,作为全国首批数据知识产权改革国家试点,浙江自2021年起就率先探索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在数据知识产权改革、地方立法和登记实践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为全国数据基础制度构建贡献了“浙江方案”。
针对数据知识产权中存在的数据权益不清晰问题,浙江通过颁发“身份证”,给数据处理者的权益装上“防护锁”。在全国,浙江率先将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写入法规,明确对数据知识产权开展登记,登记证书作为数据集合持有的初步证明和流通交易、收益分配、权益保护的初步凭证,让数据知识产权有了“身份证”。截至目前,已有27个省(区、市)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向浙江提交申请,共计发证2.4万张。
为了让数据知识产权更好地流通复用,浙江还打造了“数知通”平台,为企业提供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服务的同时,与省法院“法护知产”应用相打通,实现数据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保护信息共享、证据互认,为维护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主体和运营活动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不仅如此,为确保数据安全、让数据在安全环境下放心用起来,浙江建立“源头存证+审查规范+全程上链”审查机制,保障数据来源合规、内容安全。同时,与公检法机关建立协同保护机制,比如省法院在杭州滨江设立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法庭,彰显司法保护的温度和力度;省检察院出台实务指引,为企业保护运用数据知识产权提供“工具书”;省公安厅在数据产业园区建立警企合作基地,指导企业加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共同为数据安全构筑“防护网”。
据谢小云介绍,近期浙江还印发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指引》,旨在通过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破解AI高质量语料数据供给不足、应用场景不丰富等难题,“我们将广泛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申请指引政策宣贯,做好‘数据知识产权+人工智能’文章,在语料供给、算法创新、场景拓展等方面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