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晨光洒在杭州余杭区仓前街道办事处门口,几名风尘仆仆的安徽老乡,攥着一面锦旗,执意等候。他们想亲手将这份心意,送给正在调解室处理纠纷的沈桂良。调解结束,锦旗展开,看到“公正调解 为民解忧”字样,年近七旬的沈桂良满脸笑意。
从街道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综治信访一线的“老把式”,到退休后“银发先锋”的领头雁,沈桂良的人生轨迹始终围绕“平安”旋转。“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是他刻入骨髓的信条。之前的公文包虽蒙尘,为民解纷的热忱却历久弥香——他担任余杭区大调解协会副会长、区“银领护杭”老干部调解中心主任,将“老沈调解工作室”的经验,继续发光发热。
千字笔记炼“真经”
走进“老沈调解室”,满墙锦旗无声诉说着信任与感激。桌旁,十几本厚厚的手写笔记整齐码放,纸张已微微泛黄——这是沈桂良的“调解宝典”,每一页笔记都凝结着他对矛盾症结的剖析、对法律法规的精研、对沟通策略的打磨。从2007年到街道平安办工作,他参与的纠纷调解已超千件;自2017年退休后工作室挂牌,他又调处各类矛盾300余件,接待咨询2000余人次。
在街道调解员培训班上,当这名“金牌调解员”系统讲授调解心得时,台下年轻学员专注的神情,仿佛让他看到了当年在调解室里埋头钻研的自己。一名年轻调解员曾问他:“沈老师,针锋相对的人真能握手言和吗?”沈桂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他去看那些成功后的瞬间:是医患纠纷后家属与院方沉默却有力的长久握手,是工伤索赔案落定时老板与工人并肩离开时悄然靠近的肩膀。
累累荣誉镌刻足迹:杭州市十佳最美人民调解员、银色人才领军人物、余杭区金牌调解员、“美丽余杭人”、余杭区第六届道德模范……这些荣誉,正是对沈桂良匠心与奉献的注解。
情法交融破坚冰
调解的艺术,在于精准拿捏情与法的天平,更在于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勇气。2024年盛夏,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让仓前街道气氛凝重。一名物业女员工不幸离世,家属悲愤不已,认定公司负有重责且索赔诉求极高;企业方则依据合同条款,坚持责任有限。双方分歧较大。
危急时刻,沈桂良介入。他一面联合街道力量稳控局面;一面凭借数十年经验精准“把脉”:既明确指出岗位资质要求的合法性及公司依规调整的合理性,又一针见血点破企业在沟通疏导上的缺失。
调解过程非常艰难。家属沉浸在悲痛中,难以接受公司解释;公司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和复杂的法理情考量。沈桂良团队展现了耐心与智慧,反复“背靠背”沟通:对家属,他感同身受、倾听诉求,用共情熨帖伤痛;对公司,他条分缕析法律责任边界,更强调道义担当和社会责任。他努力寻找体现公平正义、抚慰生者并化解怨气的平衡点。
经过连续多轮、不分昼夜的艰苦调解,在沈桂良团队情、理、法交融的专业引导和不懈努力下,双方终于从尖锐对立走向理性对话,就人道主义补偿达成共识。这起原本可能引发更大冲突的事件,得以快速、平稳、有效地化解,避免了悲剧之后的二次伤害。
“银领护杭”织密网
个人之力终有穷时,沈桂良深谙此理。作为“银领护杭”中心的掌舵人,他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构建覆盖全区的“稳压网络”。他全力推动“1+12+N”工作体系落地:以1个区级调解中心为枢纽,联动12个镇街工作室,辐射N个矛盾突出的村社站点,让银发力量星火燎原。“禹合”“老马”“径和”“何金校”……一个个以老干部命名的工作室破土而出,成为余杭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
这张网在重大考验前迸发惊人能量:多年来,沈桂良率队变“坐诊”为“出诊”,深入信访局、杭州西站、工业区,将调解桌搬到矛盾最前沿。凭借“人熟、地熟、业务熟、情况熟”的本土优势,一年化解纠纷929件,筑牢平安堤坝。
每当结束一天的调解工作,走出调解室,沈桂良偶尔会瞥见窗玻璃映出的自己。窗台上,那盆陪伴他多年的仙人掌,依旧倔强地开着不起眼的黄花。这黄花,如同他坚守的初心,见证着无数纠纷化解时绽放的人性微光。退休于他,不是人生的休止符,而是将半生积淀的智慧与热忱,淬炼成守护万家灯火安宁的“琥珀时光”。
“只要组织有需求、群众有呼求,我们随时出发。”这朴素的誓言背后,是一位老党员以银发为弦,为余杭的和谐稳定日夜弹奏的平安序曲。沈桂良和他的“银领护杭”团队,正是这灯火阑珊处,最温暖的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