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发挥发源地先发优势打造“三治融合”实践示范地

  嘉兴,一座看得到历史沧桑、听得见社会变迁的城市。
  从南湖边的红船,到东海边的远洋货轮;从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到代表科技前沿的互联网大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她走得从容与智慧。嘉兴人民在她的怀抱中,怡然自得,幸福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发源于此。“三治融合”在嘉兴已经成为组织动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制、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手段、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途径。
  今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也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
  嘉兴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孙贤龙接受采访时表示,嘉兴将以党的诞生地的政治担当,在红船精神引领下,充分发挥“三治融合”发源地的先发优势,抢抓新机遇、找准新坐标,将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全力以赴建成全国“三治融合”实践的示范地。
源起高桥
  前不久,位于桐乡高桥街道越丰村的“三治融合馆”开馆了。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影像,清晰展示了这5年来嘉兴人民探索的“三治融合”之路。
  嘉兴地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社会矛盾具有先发性,高桥就是一个典型。它是沪杭高铁、沪杭高速的“双出口”,在大征迁、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书写“平安报表”与“经济报表”?高桥做了大胆尝试。
  2013年,第一个村级道德评判团在高桥越丰村成立,由村党总支书记担任协调人,成员由两委班子成员、三小组长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道德模范代表等组成,专门评判村里事情的对与错、村民德行的好与坏。
  一经推出,村民热烈响应。村里大小事务公开讨论商定,村民自主性不断增强,“老大难”问题逐渐变得不再棘手。随后,村里又相继成立了百事服务团和法律服务团。
  说起这些,越丰村党总支书记沈春雷有太多回忆与感触:“当大家都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不管什么问题都能在村里得到解决,就真正做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
  如今,沈春雷仍在想着如何更好更多地让村民参与村里事务。在他提议下,这些日子全村正在开展“美丽家庭”争创活动,已有超过90%的家庭踊跃报名。
花开满园
  经过不断探索,“三治融合”试点的成功经验逐步从高桥向整个嘉兴拓展。现在,当地村(社区)普遍建立健全了“一约两会三团”,即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和道德评判团,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自治为基,春风化雨。
  乌镇名满天下。早些年,景区周边有部分“黑旅馆”,是一些本地居民的生活依靠,但又无证无照,存在安全隐患。一关了之民情反弹,怎么管?“乌镇人家”民宿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将100多家民宿纳入协会管理,破解了“黑旅馆”越禁越多的怪圈。目前,嘉兴已培育社会组织3332个,城乡社区社会组织1.2万多家。特别是通过G20杭州峰会、乌镇峰会,嘉兴还建立了25万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乌镇管家、南湖义警、当湖好帮手等一系列“红管家”志愿者品牌。
  法治为本,定分止争。
  遇事找法,让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村民老吴松了一口气。此前,为了讨回十几万元的饲料款,老吴跟同村的老李闹了5年。可因为证据欠缺,这笔欠款迟迟无法收回。无奈的老吴找到村里的法律顾问杨建明律师。通过律师的走访取证、明理说法,老李最终同意2年内还清饲料款。
  近年来,嘉兴实现了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窗口)全覆盖,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一村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通过每月定期走访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法律体检”,提供法律咨询,从源头上推动、引导群众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目前,全市100%的村(社区)开展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配备了法律顾问,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在嘉兴已成为社会共识。
  德治为先,润物无声。
  跨越70年替父“还”恩的章忠泉、“南湖妈妈献爱心”发起人方月萍、勇进火海救人的好邻居吴玉兴……这些好人故事在嘉兴大地上口口相传。嘉兴在全国首推政府财政托底、文明单位带头参与、全社会尊崇礼遇的“好人卡”制度,凭着一张“好人卡”,这些好人就可以享受专属爱心服务。
  “以文养德、以规立德。”嘉兴推进全社会征信系统建设,通过建立“红黑榜”发布机制和“诚实劳动、诚信经营”创建实践机制、广泛开展诚信宣传等举措,有力推进了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越来越多的村民对“红黑榜”上的自家成绩分外在意。每个月,各村道德评判团都会根据村民生活、工作中的细节,为星级文明家庭评判打分。
扬帆再起航
  在嘉兴,“三治融合”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死结”。
  嘉兴在全省率先公布了37项基层村(社区)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40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把政府决策的运作置于阳光下,给各种利益主体搭建了一个务实有效的协商和对话平台,让大家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增强了基层治理活力。
  嘉兴也梳理出“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十二条经验,并加大体制机制的保障力度,将“三治”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责任目标制考核和平安综治考核。同时,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通过项目购买、补贴、奖励等形式,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2017年,嘉兴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经费近15亿元。
  “三治融合”的有力推进,为嘉兴在全省率先取得平安建设“十三连冠”“满堂红”、首捧“长安杯”夯实了基础。回看这一历程,嘉兴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三治’之所以能成为‘枫桥经验’的精髓,关键是充分调动基层治理的内生力量,让群众参与决策和治理的全过程,通过‘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嘉兴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自治、法治、德治三者不是单一存在的,解决基层问题三者一定是深度融合的,要突出“三治融合”服务中心工作、聚焦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中心工作的推进实践中检验“三治融合”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