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案件 大民生 ——从一顶头盔看平安浙江建设

  前不久,“平安鼎”“FM93交通之声”等微信公众号报道了杭州萧山一女孩的电动车头盔被盗后“失而复得”的经历,引发网友热议。事情是这么个过程:女孩去医院看病,电瓶车停门口,出来后发现头盔被偷,于是报警,希望能找到。结果,派出所还真“小题大做”,把头盔给找回来了,同时还拘留了偷盗者6天。女孩由衷为“警察叔叔”点赞,表示“真是大快人心”,网友们也称“干得漂亮”。

  为何这么小的一起案件,能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习以为常的小案里有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对“小偷小摸”行为的痛恨,也有着对平安建设最朴素的期待。从这起以及更多类似的事情可以看出,案件虽小,但背后关联的却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安全感、真真切切的平安建设获得感。

  群众看平安,首先看治安。平安建设搞得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某种程度上就是由这样的一起起小案件、一件件小事情决定的。应该看到,走过20年风雨历程的平安浙江建设,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上,无论是制度机制还是基层基础,都已经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更加重视小案、更多破小案,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浙江、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

  小案里藏着“大民心”,要更加注重把小案当回事。越是小案,越是贴近民生。一个地区治安好不好,不仅体现在各类大案要案命案的侦破上,也体现在一件件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案小事的处理上;不仅体现为老百姓的“钱袋子”守护得牢不牢,也体现为女孩子敢不敢走夜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小案里藏着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更加牢固树立“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的工作理念,善于“止于至善”,积极回应群众期待,让平安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小案里藏着“大平安”,要更加注重把小案办扎实。平安是民生所盼,而小案小事往往是衡量一个地区平不平安的“晴雨表”。相较于引人注目、社会关切的大案,小案往往因案值小而不被重视、数量多而被忽视。然而,案小不代表事小。“盗抢骗”这类案件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关乎平安建设的成色。据我国有关部门2023年群众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盗抢骗”是仅次于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社会治安问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大平安”理念,把小案放在关乎党的执政根基的高度来看,放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办,持续优化小案快侦快破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各类小案,用破获小案的点滴成效持续擦亮“大平安”的鲜明成色。

  小案里藏着“大法治”,要更加注重把小案防控好。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毋庸置疑,破小案不仅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法治教育、警示教育,不仅可以遏制潜在的“大案”——有些“大案”的线索可能就埋在“小案”的线头里,而且还可以倒逼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法治素养。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小案侦防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正确处理打与防的关系、快破大案与多破小案的关系、管理秩序与服务群众的关系,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以案说法、以案治本,不断夯实平安建设的根基。

  一滴水虽小,但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顶头盔虽不贵,但能反映出平安浙江建设的厚度,展现浙江一以贯之推进平安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办好每一件关乎平安的小案,必将推动平安浙江建设行稳致远、更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