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办案成绩突出
最高检通报表扬浙江检察两个团队三名个人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2020年度监督办案成绩突出的30个办案团队、49名办案检察官进行了通报表扬。其中,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七色花”团队和温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项秉忠、绍兴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曾于生、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黄飞兰榜上有名。

  他们为何能在全国检察机关中脱颖而出?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团队、个人背后,都有一箩筐的故事。

  去年,杭州检察机关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监督引起全国关注:在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展示应用推广活动上,杭州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的视频播放完毕,全场掌声雷动。原来,去年初,着眼于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出行安全和权益保护,杭州市检察院重点针对盲道、无障碍电梯、人行天桥等10类无障碍建设不规范问题,在全市开展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至今年2月初,杭州全市共办理相关行政公益诉讼案36件,涉及130个无障碍建设不规范点,杭州无障碍环境得到大幅提升。

  身处互联网之都,这支优秀办案团队还主动融入数字化治理大局,全国首份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白皮书、“支付宝公益诉讼举报”小程序、“公益诉讼E平台”建设……“互联网+公益诉讼”成为杭州乃至浙江检察工作的又一张金名片。

  宁波市鄞州区检察院“七色花”团队同样出色。该团队以“播撒关爱、呵护未来”为理念,通过机制创新,推动未成年人全面综合司法保护:2017年,在全国首创“检医合作、检警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站,最大限度降低因办案可能给受侵害未成年人带来的“二次伤害”;2018年,开发“鄞州智慧未检”线上帮教系统,链接优质、专业的司法社工,帮助迷途未成年人回归社会;2019年,建立首个覆盖全国的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信息查询工作制度》,筑起风险防范屏障……三年多来,“七色花”团队见证了不少未成年人的破茧成蝶、重获新生,而她们以司法关护花季少年的脚步也永不停歇。

  有出色的团队,也有优秀的个人。在办理一起贩毒案中,温州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项秉忠面对“零口供”嫌疑人,从一条微信语音中发现端倪,最终揪出隐藏的大毒枭。2011年以来,他成功追诉漏犯10余人,其中包括追诉漏犯并最终判处无期徒刑2人、有期徒刑12年1人,还有1人刚一审被判处死刑。另外,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1人,后法院撤销对被告人有期徒刑8年的量刑,改判有期徒刑15年。

  同样是面对办案难题,绍兴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曾于生选择向大数据借力。他和同事利用研发出的民事裁判智慧监督系统,对全市40余万份民事裁判文书进行大数据分析,排查出涉嫌虚假诉讼线索1300余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后抓捕犯罪嫌疑人71人,提出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679件,法院已再审改判519件。该系统后来被最高检推广至全国。

  杭州市临安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黄飞兰也是一位善啃“硬骨头”的检察官。去年3月,养殖户赫某到临安区检察院申诉。原来,2016年,赫某的养殖场因处在水源保护区内被处以10万元的行政处罚,郝某及时拆除了养殖棚并亏损处置了牛羊。但后来因政府人员调动等原因未对该案跟进处理,致使郝某未及时缴纳罚款。今年1月,郝某接到法院执行通知书,要求他履行罚款10万元、加处罚款10万元的执行义务。郝某不服。案件受理后,黄飞兰通过走访调查、召开公开听证会等方式,提出“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可依法减免加处罚款”的化解意见,并被法院采纳。随后,黄飞兰将国土领域作为推进行政非诉执行监督的重点领域,对近年裁判文书网公开的所有行政裁定进行梳理,对裁定涉及的罚款履行情况进行核实,对查明未缴纳罚款且法院未及时移送执行案件以及行政部门错误申请执行的行为,分别提出检察建议予以纠正,促进行业系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