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为啥没有急着判案而是四处寻人
​“因拖欠助学贷款留下信用污点,太可惜了”

  助学贷款是国家财政支持的一项教育资助政策,不仅利息低,还款期也长。因此,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能还上,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没有及时还上,甚至被银行起诉到了法院。日前,杭州市下城区法院法官张丹鹰就遇到了这样一批案件。

  今年6月,某银行杭州某支行将一批拖欠助学贷款的毕业生诉至下城区法院。接手案件后,张丹鹰发现,这些案件的标的都不大,金额高的4万多元,低的才3000多元。原告银行代理人也很无奈,到了还款日却不见被告还款,银行又联系不上,只能起诉到法院来。

  详细了解案情后,张丹鹰意识到,这批案件的被告情况特殊,只要能联系上被告说明情况,调解的可能性非常大,“这些学生如果因为拖欠助学贷款而留下信用污点,太可惜了啊!”

  为了找到这些被告,张丹鹰和同事们尝试了各种办法:学校都会登记毕业生去向,那里留下的联系方式或许能打通电话;助学贷款申请书上有家庭电话,他们的父母应该能提供被告现在的联系方式;助学贷款合同上写着借款人的家庭住址,或许他们毕业后回老家发展了,将诉讼材料寄到他们老家去看看能不能送达……以上方式都联系不上,再试试浙江法院“信用画像”系统,把涉诉、户籍、婚姻、交通违法、社保信息、房产、车辆、存款、支付平台等信息都查了个遍。

  经过多番尝试,张丹鹰终于和其中一名被告小王取得了联系。得知自己因多年前的这笔助学贷款被起诉到了法院,小王十分着急,连忙与张法官解释:“我不是故意拖欠贷款的,去年我换了个工作,家里又发生了很多事,一时忙忘了。法官,这会不会影响我的个人征信啊?”小王的态度增强了张丹鹰调解结案的信心:“这样,你先按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我跟银行做做工作,看他们同不同意撤诉。”收回欠款后,银行同意撤回对小王的起诉。

  截至目前,13个涉助学贷款案件中,有10个在张丹鹰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化解,剩余3个被告穷尽各种手段都无法取得联系,只能以公告方式送达并缺席判决。

  这批案件了结后,原告银行代理人给张丹鹰送来锦旗和感谢信,“原本我们对这些欠款都不抱什么期望了,没想到张法官一个案件也没放弃,能找的尽量找、能调的尽量调,结果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